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684
發言片段: 0 |
---|
陳委員椒華:(12時10分)次長好。請問林次長在科技部之前是在哪裡任職?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林次長敏聰:委員好。有一年多是任職自然司司長,借調則是從臺大物理系借調。 |
發言片段: 2 |
陳委員椒華:在臺大物理系是教授對嗎? |
發言片段: 3 |
林次長敏聰:是。 |
陳委員椒華:所以你借調之後,你的正職是哪裡? |
林次長敏聰:借調以後,正職就是要在科技部。 |
陳委員椒華:對,科技部,那麼之前的正職就取消嗎? |
發言片段: 4 |
林次長敏聰:是在臺灣大學。 |
發言片段: 5 |
陳委員椒華:留職停薪嘛? |
發言片段: 6 |
林次長敏聰:是。 |
陳委員椒華:之前我有詢問科技部整體計畫申請的部分,有關國安會諮詢委員李德財院士當時申請計畫的部分,科技部有回函說明李院士在國安會任職諮詢委員是兼職,本人是中研院專任的研究員,所以他是可以提計畫的。請問這個認定的依據是什麼?這是科技部認定的嗎?還是經濟部有函詢其他的單位呢? |
林次長敏聰:目前如果是按照科技部專題計畫申請,它有一定的規範,對於申請的資格必須是…… |
陳委員椒華:我知道申請的規範就是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所以要有專任研究員的資格才能申請。請問李院士在中研院是專任嗎? |
林次長敏聰:是,是專任。 |
發言片段: 7 |
陳委員椒華:他在國安會是專任還是兼任? |
林次長敏聰:是兼任,所以他以專任研究員的身分可以來申請計畫。 |
發言片段: 8 |
陳委員椒華:這是科技部認定的嗎? |
發言片段: 9 |
林次長敏聰:我們有詢問中研院。 |
發言片段: 10 |
陳委員椒華:有詢問國安會嗎? |
發言片段: 11 |
林次長敏聰:確認國安會這邊是兼任的。 |
發言片段: 12 |
陳委員椒華:有跟國安會確認、諮詢嗎? |
林次長敏聰:我們比較難對國安會諮詢,但是我們有去詢問,事實上他在那邊是兼任。 |
陳委員椒華:我請教次長,假如李德財院士在國安會是專任,那麼在中研院有可能是專任嗎? |
發言片段: 13 |
林次長敏聰:他在國安會是兼任的。 |
陳委員椒華:對,但是次長沒有去函詢,你怎麼那麼有把握他在國安會是兼任呢?你這樣就不符合科學求真的精神,這很嚴重!科技部之前是國科會,本席對於國科會計畫申請都非常尊敬…… |
林次長敏聰:因為中研院本身一個專任的研究員所有的兼任都要通過中研院的同意,所以事實上我們這邊也有確認他是在國安會是兼任的,因為中研院不可能同意…… |
發言片段: 14 |
陳委員椒華:請給本席中研院的文好嗎?你們去函詢的文。 |
林次長敏聰:好,我們在會後…… |
陳委員椒華:也請科技部函文諮詢國安會,到底李院士在國安會是專任還是兼任,可以嗎? |
林次長敏聰:好,我們會進一步瞭解。 |
陳委員椒華:本席可以先告訴你答案,你是錯的,他在國安會是專任。所以我現在要問你,他在國會是專任,他在中研院是專任,這樣是對嗎?所以可能中研院是講錯或者是故意講錯,也請你求證,好嗎? |
林次長敏聰:好,我們會仔細求證。 |
陳委員椒華:假如他在國安會是專任,他可以申請科技部的專案計畫嗎? |
發言片段: 15 |
林次長敏聰:目前我們只要認定他符合在我們所認可的研究單位…… |
發言片段: 16 |
陳委員椒華:國安會是算研究機構嗎? |
發言片段: 17 |
林次長敏聰:我們認可是因為他在中研院是專任。 |
陳委員椒華:假如我告訴你他在國安會會是專任,那麼他有可能在中研院是專任嗎? |
林次長敏聰:我們因為他是在中研院的專任才給他,就是因為這個設定。 |
陳委員椒華:好,請你求證一下,到底中研院是不是搞錯了? |
林次長敏聰:好,我們可以瞭解。 |
發言片段: 18 |
陳委員椒華:因為這個部分是很重要的。 |
林次長敏聰:是,謝謝委員。 |
陳委員椒華:科技部整個專案計畫,大家都非常尊重,因為審核非常嚴謹,所以這個部分也請次長要確認。 |
再來針對銅鑼園區,現在的力積電都沒有環評的資料,到底它的污染防治設備是怎麼樣、製程是怎麼樣都不清楚?現在力積電的環差也在進行,請問科技部,面對居民這邊的質疑跟要求有進行溝通嗎?有把這些資訊公開嗎?或者還有含有污染物質的排水會污染到灌溉用水這個部分,目前處理的情形是怎麼樣?請次長回答。 |
林次長敏聰:好,我們正在積極溝通。是不是容我請陳副局長向委員報告。 |
發言片段: 19 |
主席:請科技部竹科管理局陳副局長說明。 |
陳副局長淑珠:現在居民所關心有關排放水體專管排放的議題,我們現在已經委託專業…… |
陳委員椒華:本席關心的不只是這樣,我們知道力積電是沒有經驗的,如果它到現在所有資訊都不公開,污染防治設備跟製程怎麼樣也都不清楚,那麼科技部可以背書嗎?為這樣的廠商來幫他們通過環評? |
因為時間到了,本席剛剛問的這個部分,請給本席書面的報告好嗎? |
發言片段: 20 |
陳副局長淑珠:基本上我們會要求力積電…… |
陳委員椒華:我們再約時間,請跟本席說明你們現在協調的情形,次長,好嗎? |
林次長敏聰:好,沒問題。 |
發言片段: 21 |
主席(黃委員國書代):請科技部提出相關的說明。 |
請李委員德維發言。 |
李委員德維:(12時17分)次長好。請教次長,科技部主管109年度的歲出預算418億元,決算是417億元,執行率高達99.73%,但是保留轉入今年繼續執行高達7.2億元,請教是什麼原因?有哪一些計畫延宕執行呢? |
發言片段: 22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3 |
林次長敏聰:其中一部分是太空中心。 |
發言片段: 24 |
李委員德維:就是7.2億元的部分? |
發言片段: 25 |
主席:請科技部主計處廖處長說明。 |
廖處長玉燕:最主要是因為科技部補助國研院的太空中心,因為太空中心底下的採購案都是跨年度的,而且履約期限比較長,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需要辦理保留。它的廠商最主要也都是國外的廠商,所以又受到COVID-19的影響,影響到它的履約。 |
李委員德維:所以它的保留數就比較多。繼續請教,科技部主管111年度的歲出預算編列是502.6億元,較去年大幅增加84億元,較今年增加93億元,主要是增加在哪裡,那是什麼原因呢? |
林次長敏聰:我先說大的項目,像基礎研究本身的增加,這是一個部分,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跨部會署,剛剛也有提到,它是編在整個科技預算裡面,其他的部分,當然有我們重要的專案,譬如量子科技這些比較重要的專案,這些專案本身的額度、我們綱要計畫的額度也都在這裡面,當然詳細的細節,因為牽扯到的項目比較多。 |
李委員德維:所以這84億元裡面,因為跨部會的預算好像是47億多元,對不對? |
發言片段: 26 |
林次長敏聰:是。 |
李委員德維:請教科技部,另外的37億元呢?量子計畫編多少? |
林次長敏聰:基礎研究的部分大概是增加30億元,因為基礎研究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給學界的部分,這30幾億元再加上跨部會署的46億元。其他的部分像新增的量子關鍵技術開發,另外還有幾個項目是A世代的部分,大概是20億元左右,這是其他比較專業的部分,屆期退場的大概有13.58億元,整個加起來好像會超過那個額度,但是事實上因為有13億多元是退場的。 |
李委員德維:好,瞭解。 |
接下來再請教,太空科技發展與服務計畫經費編列29.6億元,以及剛剛有委員提出來的下世代太空科技發展延續推動計畫,其中5G低軌衛星以及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研發的經費增列5.7億元,可以說明一下這些計畫主要內容嗎? |
發言片段: 27 |
林次長敏聰:具體的內容請太空中心回答。 |
發言片段: 28 |
主席:請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余副主任說明。 |
余副主任憲政:主要是針對低軌通訊衛星的建置,今年是第一年,所以明年會開始有關於這方面衛星建造跟執行的經費。 |
李委員德維:今年是5.7億元,預計下個年度是多少? |
余副主任憲政:要另外再查一下,應該會再逐步上升,要配合衛星計畫的進程再做處理。 |
李委員德維:好,瞭解。 |
林次長敏聰:整體來說這個部分應該是一個初步的先導計畫,因為未來整個低軌衛星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所以會再慢慢納入比較大的計畫中。 |
李委員德維:請教次長,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對於竹科、中科、南科的實驗中學教學與訓輔的輔助,各編列4億元、1.39億元及2.54億元,針對園區實驗中學雙語部的招生與學費,科技部是怎麼訂的?學費是不是能反映實際成本?這可能要請三個科學園區的主管來說明,據本席所查到的資料,雙語部小學學生的收費,竹科是3萬7,530元、中科是1萬7,440元、南科是3萬7,445元,請問中科為什麼會特別低,是本席的資料有誤嗎? |
發言片段: 29 |
主席:請科技部中科管理局許局長說明。 |
許局長茂新:委員的資料沒有錯誤,中科雙語部七到十二年級是108年開始招生,一到六年級是今年8月1日才開始招生。 |
發言片段: 30 |
李委員德維:所以等於是收半年的學費? |
許局長茂新:剛剛才開辦,現在教育部已經核定是3萬7,445元,所以未來都會依此收費。 |
發言片段: 31 |
李委員德維:接下來就等於跟南科、竹科差不多了。 |
發言片段: 32 |
許局長茂新:對。 |
李委員德維:請教相關的經費怎麼樣管理?因為本席在學校的網站上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次長可以簡單說明嗎?還是請竹科或中科說明? |
發言片段: 33 |
林次長敏聰:細節的部分請竹科說明。 |
李委員德維:竹科比較久,可以說明這些相關的經費怎麼管理嗎? |
發言片段: 34 |
主席:請科技部竹科管理局陳副局長說明。 |
陳副局長淑珠:在義務教育的部分,他們有一個代收代付的機制,代收的部分就是在列雜項業務收入,相關的支出面另外有一個「其他業務成本」項下支應,都有編列相關的經費,譬如設備維修、獎勵費、學生保險、冷氣等等,都在這個代辦代收的支出部分。 |
李委員德維:好,瞭解,謝謝。 |
前面的委員也提到節能減碳,剛剛陳秀寳委員有秀出一個投影片,相信你也有看到,他特別提到台電是2019年企業排碳的最大戶,將近排了7.4千萬公噸,台塑排第二名,是2.75千萬公噸左右,中鋼差不多是2.2千萬公噸,請教科技部在減碳跟氣候變遷的部分能夠協助廠商怎麼做?畢竟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
林次長敏聰:我們整個來看,因為產業的規模會影響到它的總量,現在半導體業的產業規模最大,所以總量會最大,一般就我們的理解,像減碳的部分,也要瞭解它的能量,比如說每個GDP產生的產值所需要的用電,但整體來說,現在在科學園區裡面,像比較大的公司我們也鼓勵它加入RE100,就是加入renewable energy這個部分,等於是降低對排碳的衝擊。至於用電量的部分,節能減碳是我們未來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所以我們每次在核准的時候,就必須去跟台電或經濟部協商,在統籌的範疇裡面,我們有沒有超過這個部分,所以整體要改變,我們也希望未來不管是電還是水都能夠朝向比較永續的方式去做。 |
發言片段: 35 |
李委員德維:這個部分拜託科技部要加強。 |
本席再請教一下,部長上個月底參訪捷克參議院,也分享臺灣科技的相關願景,也簽署了一些合作的備忘錄,希望國內的業者可以打入歐洲市場,請教這個部分科技部有沒有想要達成什麼具體的目標,如技術合作,或者產值有評估嗎? |
林次長敏聰:具體的合作項目,比如太空的部分,另外一個是量子通訊,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小的部分,比如雷射的技術,這些就分別針對該國比較強的項目,與臺灣可以形成互補。至於產業的部分,科學園區也與斯洛伐克簽了一個MOU,希望園區的經驗能夠交流,產業能夠透過MOU落地,產生一些比較好的、積極的互動,目前大概是這幾個項目。 |
李委員德維:韓國發射首架純韓國製的運載火箭世界號(KSLV-Ⅱ),成為全世界第七個成功獨立發射中大型運載火箭的國家,也為韓國航太產業開啟新紀元。請問在新的太空時代這個部分,韓國又比臺灣搶先一步嗎?我們的計畫是怎麼樣?我們的航太產業準備得怎麼樣? |
林次長敏聰:整體的方向就是太空產業不應該只是一個太空科學,它也包含實際上能夠落地的,比如通訊,現在像Starlink這個部分,SpaceX積極在發展低軌衛星,所以低軌衛星應該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今年或明年的很多預算編列裡,把低軌衛星列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
發言片段: 36 |
李委員德維:我們基本上是以衛星為主? |
林次長敏聰:其中一部分。因為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產業本身的強項,來落地到我們應該要發展哪個部分。 |
李委員德維:本席問最後一個問題,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次長,您可以比較一下臺灣跟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嗎?本席為什麼會這樣問?因為本席覺得,包含剛剛很多執政黨民進黨的委員都非常害怕中國大陸來偷竊臺灣的科技,所以想請您做一個簡單的評估,到底臺灣有哪些方面是超前中國大陸,他們需要來偷竊我們的科技方面的新知,以及整體評估大陸科技跟臺灣科技的比較,您簡單回答就好。 |
林次長敏聰:科技現在在全世界經濟的競爭不是單一的元件,不是單一技術,它通常是一個系統或一個聚落,所以臺灣最大的強處不是在單一的元件或是單一的電腦,而是在我們整個半導體的生產聚落,這個部分其實是整個臺灣的強項,這個在這幾年當中已經證明我們在這個地方是領導,當然在其他很多像智慧機械等也都類似,所以臺灣的整個策略應該是要針對我們非常強的生態系,要讓它能夠生生不息,這才是治本的重要性。防衛的部分,當然我們要防止人才不當外流,或者是對我們自己的人才也要給予一定程度的照顧,治本、治標我們都要同時進行,才能夠讓臺灣的高科技能夠永續發展。 |
李委員德維:這個部分本席還是要再次重申,臺灣強的,我們當然要保留住,但是臺灣弱的,不諱言我們也要出去挖別人的人來幫助臺灣。 |
林次長敏聰:是,要加強。 |
李委員德維:這樣我們的科技力量才會發展,謝謝。 |
林次長敏聰:是,謝謝。 |
發言片段: 37 |
主席(李委員德維):請黃委員國書發言。 |
黃委員國書:(12時30分)我非常同意剛剛李德維召委的建議,的確臺灣有一些強項,我們要想辦法保護,但我們比較弱的,當然也要想辦法去學習,這個交流有的部分是對臺灣有幫助,但是我們要慎防,交流不是把我們的技術跟人才外流,所以科技部當然要想辦法建立機制來面對處理這個問題。 |
科技部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臺灣的科技,但是我們也要保護自己的科研成果,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任務。美國已經開始提出一些全球性的警告:中國是AI、量子運算等五大領域的頭號威脅。最近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警告美國企業,務必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生物科技、半導體及自動系統五大領域提高警覺。在這個部分,臺灣的智慧機械跟半導體剛好是屬於領先的地位,所以這個是我們的強項,當然我們也要有一些防範。那麼日本呢?日本設千億日圓要做先進技術研發基金,他們開始有一些警覺了。 |
過去對岸有千人計畫,這個計畫挖掘了非常多的專業人士到對岸兼職,最近千人計畫2.0是直接在臺灣設立據點,當然我們針對這個部分要做進一步的防範。大家會問,有這樣的案例了嗎?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就是清華海峽研究院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這個事情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到底有沒有違法可能還要再進一步來認定,但是經過經濟部跟陸委會初判,他們認為自強基金會已涉違反兩岸條例第三十三條之一,所以經濟部準備要裁罰。科技部當然也要重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怎麼形成的?最主要是清大有一位H學者,他本身在102年到108年擔任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然後他在98年到105年擔任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的執行長,結果他在105年到北京參加產業發展的研討會,擔任清華海峽研究院的執行長,就是因為一個學者、一個教授把這個看起來是學術交流,可是卻串起了技術的滲透、人才的滲透,所以我們必須要進一步來瞭解。 |
我為什麼提到這個?這個跟竹科也有一些關連,竹科每一年都編列了高額補助課程,都在1,000萬元以上,有關鍵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計畫,包括半導體領域、資通訊領域、生醫領域等我國領先全球且先進的關鍵產業,而我們發現自強基金會都得到了竹科管理局的標案,也就是說我們長期補助自強基金會從事人才的培訓。看起來只是一個稀鬆平常的補助計畫,當然自強基金會也是每一年參與競標才得到竹科管理局的補助款。從108年到110年,每年我們大概都會補助它1,500萬元左右,辦理新興產業專題技術人才培訓計畫、關鍵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計畫、生醫技術人才培育計畫,其實自強基金會就包攬了這些臺灣要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人才的培訓計畫。自強基金會承攬竹科管理局的這些計畫,竹科管理局每年給它補助,但是你們有沒有特別去瞭解這個自強基金會的背景以及跟對岸的關係?恐怕竹科管理局也不太清楚,這個事情爆發之後,當然我們要更加謹慎。 |
發言片段: 38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林次長敏聰:對,沒有錯。 |
黃委員國書:這個流程大概是這樣,竹科管理局挹注資源給自強基金會,科學園區的從業人員幫它辦理這些人才、資訊培訓課程,然後透過自強基金會跟清華海峽研究院把這些人才的名冊跟商業機密關鍵技術外流到對岸去。怎麼辦呢?我不曉得這個是不是唯一的案例,至少未來我們不希望再有這樣的案例,我們希望嚴謹的做一些科研技術人才培育補助的把關。次長,你覺得應不應該? |
發言片段: 39 |
林次長敏聰:是。 |
黃委員國書:如果應該的話,我們可能要來探討幾個面向,這些學術成果如果屬於核心的機敏科技,如果他違反了這些作業要點相關規範,是不是要追回補助款?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有規範。第二,這個教授的學術成果運用是否符合科技部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的規範?我們可能要進一步去瞭解有沒有屬於這方面的規範。第三,目前初步判定他是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如果他違反的話,未來可不可以繼續申請科技部的專題研究計畫?自強基金會可不可以繼續申請科技部或是竹科管理局的相關補助計畫?這個恐怕你們也要去面對。第四,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作業計畫要點要不要加列,如果違反國安相關規範禁止予以補助?這些你們要重新開始檢討。 |
另外,在竹科管理局的部分,我們幾個科學園區有非常多的委辦案,這些委辦案在招標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強化資安控管?我們看到美國、日本在發展科技,其實他們都已經在做資安控管。未來如果有違反國安相關規範的法人,我們要不要限制他們投標的資格?恐怕要吧!可是目前沒有相關的辦法。再來,為了防止技術的外流,我們是不是應該參考日本或其他先進國家,在科技預算中明確劃設國家戰略和新科技研發基金?目前我們的預算看不到這些相關的防制作為,所以未來是不是需要?這個給你們參考。是不是也請次長明確回答我剛剛提的這幾個問題? |
林次長敏聰:我就很快地回答,以目前的規範,如果申請的計畫內容有違反到我們核心科技的管制項目,當然就是要追回這些部分,還有人才的流動,這個部分都會被管控,所以只要在這個核心科技項目的內容之內,科技部本來的補助辦法已經有管控,至於未來他如果違反了,事實上我們除了追回之外,對於他未來申請也可以做限制,當然還是要依照法規,我們目前也配合像國安法或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修法,對於一些違反相關規定以後的作法,裡面有賦予更多的公權力。 |
黃委員國書:這些相關的因應措施,包括有些是你們要去修正一些要點,針對我們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相關措施,科技部可不可以提一個書面報告? |
發言片段: 40 |
林次長敏聰:我們把目前已經有的辦法跟正在配合各部會的進度做一個報告。 |
發言片段: 41 |
黃委員國書:可不可以請你們一個禮拜以內提出? |
發言片段: 42 |
林次長敏聰:一個禮拜是不是…… |
黃委員國書:一個月好了,一個月給你們去研擬。 |
林次長敏聰:好,謝謝。 |
黃委員國書:再來我要提到剛剛提到的關鍵領域,為什麼叫關鍵?其實它都涉及到每個時代的典範移轉,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大家都在關切元宇宙的時代要來了,臺灣要不要預做準備呢?恐怕也要了!針對這些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包括像元宇宙,科技部的AR、VR虛實整合的專案計畫,其實一年大概是一點點錢而已,約一億多元,之前也只有3億元,在做什麼事情呢?就是補助一些碩博士論文,只做這些事情而已。 |
去年本席有提到臺灣要發展量子科技,後來科技部主導成立量子國家隊。很好!針對虛實整合的元宇宙科技領域發展,我們要不要開始重視呢?韓國已經準備投資600億要打造數位平行世界,科技部有沒有計畫要布局下一個10年,以協助臺灣相關產業的發展呢?即有沒有要協助相關創新產業進入TTA,來孵化我國企業布局全球市場?這可以給你們參考,好不好?我希望這部分科技部也應該要提出一些規劃。 |
林次長敏聰:是,它是一個很有挑戰的新的領域。 |
黃委員國書:這要去挑戰,如果現在不挑戰或不重視,我們可能在10年之後,就會落後世界其他國家。 |
林次長敏聰:它牽涉到很多內容,我們要有跨部的一個協作。 |
黃委員國書:你們可不可以在一個月提出相關規劃,即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一些相關關鍵技術的發展上,我們有很好的基礎,所以沒有理由在全球的比賽裡,在此領域輸給人家,好不好? |
林次長敏聰:好,謝謝。 |
發言片段: 43 |
黃委員國書:謝謝。 |
發言片段: 44 |
主席:請廖委員婉汝發言。 |
廖委員婉汝:(12時42分)次長,辛苦了。我對科技部是比較少過來參與質詢,剛開始科技部放在教育委員會,我覺得好像有點怪怪的,應該是相關經濟部的比較多。後來才知道你們比較重視研發,就是與學術的範圍比較能結合在一起。 |
發言片段: 45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發言片段: 46 |
林次長敏聰:是。 |
廖委員婉汝:你們的施政目標幾乎都在人才培訓、產業聚落等,而施政目標也寫得很清楚,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我就針對幾個問題來請教。首先針對現在臺灣版的氣候變遷報告,8月份有揭示臺灣未來的夏季恐怕會拉長,也可能就會沒有冬天,這代表一個氣候變遷,對不對?如果氣候變遷加遽,並變成很激烈的情況,用電可能就會增高,而減碳政策也可能會破滅,然後就會有巨大的壓力。 |
科技部是政府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專責機構,你們有很多單位,我問一下國災中心就好。國災中心在面對這些問題,現以屏東縣為農業縣來說,在面對氣候變遷時,你們不是只做學術研究,或是在各大學的研究機構做研究而已。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時,以農業來說,可能會受到什麼衝擊?農委會主委曾經說過,他的策略是淨零排放。環保署在2018年也有報告,其實農業部門排放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只有0.91%,工業排放還要更嚴重。現在不管怎麼樣,就以屏東縣為農業縣來講,在面臨氣候變遷時,我想請問一下,在農業方面你們有提供什麼策略給政府參考呢?因為我覺得科技部不僅僅只在做學術研究,不管是太空研究也好,或者是科技研究及產業研究也好,對農業方面及各方面的研究,你們應該有一個建議性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呢? |
林次長敏聰:我們現在正積極在跟農委會合作,不管是氣候變遷等等,委員說得非常對,科技部的研究要落地,比如氣候變遷在各個地方的降雨量及溫差的具體資料,我們不只是透過氣候變遷的資料,也包括在太空衛星的部分。我們前陣子開過一個太空科學聯盟,也邀請農委會共同來參與,比如他們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就請科學家來解答,然後嘗試提出一個比較能夠針對問題解決的專案來解決問題。這是我們現在接下來要推的,不管是氣候變遷,或者是其他的重要專案,我們都非常重視去解決落地的問題,也積極在跟各部會合作。 |
有關氣候變遷的部分,我們除了災害評估之外,因為溫度變化很大,整個衝擊就會很大,在衝擊完了以後,我們也要有調適的過程,還有怎麼樣去做及透過什麼方式,就是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措施,以不同的policy,才有辦法去解決問題。因此不只是單一科技而已,我們都會積極朝此方向去做。 |
廖委員婉汝:就屏東縣是農業縣而言,氣候對其他產業可能有另外的衝擊,但是氣候對農業縣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類似這些產業也好,比如農業上的衝擊,希望你們提供農委會一些資訊之後,對產業界來講,他們也可以做一些未雨綢繆的因應措施。 |
發言片段: 47 |
林次長敏聰:是。 |
廖委員婉汝:第二個問題,我想請教一下次長,現在就以我們屏東來講,從圖中可以看到要將屏東加工區改成屏東科學園區,面積有74公頃,我剛剛在經濟委員會聽自來水公司的報告。一般來講,現在臺南有台積電的話,在供水上可能高雄要支援臺南,現在高雄也有台積電,難道屏東要支援高雄嗎?我們屏東縣的自來水接管率,以前只有百分之十幾,大家抗議水質越來越污染,之後就增加到62%,但是都是挖深水井。類似這種情況,我知道現在行政院是規劃與科技部配合,各個縣市幾乎都將變成科學園區,至於用水問題有沒有解決及能不能解決呢? |
林次長敏聰:整體來說,像屏東的科學園區,我們是朝向比較小而美及永續發展,而不是比較大量生產的,這也是大方向。就整體來講,如果科學園區要開發的話,也一定要跟水利署做臺灣整體的布局。 |
廖委員婉汝:政府不要好高騖遠,將加工出口區改成科學園區就是位階提升,結果我們沒有什麼提升,就是房價提升了啦!台積電到高雄,高雄房價就提升了。如屏東,一個科學園區就造成房價漲了30%到40%。當然我們地方為了就業的關係,也都非常支持園區的成立,如何吸引產業來增加我們的就業率,我們也樂觀其成。但是這些園區在未來建構之後,有關水的問題、電的問題等等,我們希望提供給地方一個參考數值,否則只提升為科學園區是沒有什麼作用啦! |
另外,因為時間上的關係,你這邊有提到設立實驗中學,就是人才的培育及培訓,我看到的可能都是在科學園區裡設置實驗中學。然你們是放在教育委員會的話,未來在人才的培育及培訓中,也應該與社區及一般高中結合,不是只與大學結合而已。現在在少子化之後,很多國中要有一些亮點的訓練,未來的國中及高中,針對我們產業發展的職業訓練,應在技職教育的課程設計上提供一些具體的作為,可以嗎? |
林次長敏聰:我們已經積極與教育部合作,有一定的名額會開放,也希望與當地不管是就學或生活圈的部分能互相共享。 |
廖委員婉汝:次長,你說開放,我就聽不懂了。我的意思是說,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產業,而技職課程應以此為主,不然在整個學程過程裡,還是一樣缺人才!技術人才的培訓還是缺!我希望你在整個研究中,包括未來的科技產業也好,或者任何的太空產業也好,在大學應該設置怎麼樣的課程,然後高中或國中就開始培訓,因為技職訓練就是要有一些機械性的訓練,這些都要建構起來,你能不能做這樣的報告給我呢?過去已經有提供的,也請提供給我們參考。 |
林次長敏聰:是,我們與當地大學合作的規劃,整個可以做為…… |
廖委員婉汝:不要只在大學、研究所而已,應該到高中等等,我認為我們的技職訓練還是有一定的水準,但是課程一定要做修正及改正,請提供給我參考,好不好? |
發言片段: 48 |
林次長敏聰:是。 |
發言片段: 49 |
廖委員婉汝:謝謝。 |
發言片段: 50 |
主席:請廖委員國棟發言。(不在場)廖委員不在場。 |
請賴委員香伶發言。 |
賴委員香伶:(12時52分)次長好。今天的質詢是針對科學園區的發展,對於現在特別是很多臺商回流之後,很多園區的空間及其需求一定是越來越集中,在相關的資源上要耗的水與電,也比較需要去做長足的規範。我想請教的是現在竹科寶山二期的部分,在2030年以前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使用再生水,這樣的承諾是台積電的2奈米廠,在現有環評能夠通過的很關鍵原因。由於非常多環團也支持,未來這樣的一個標準能夠在其他的園區落實,同時本來要做二階環評,但大家知道產業競爭上的時間是不等我們的,也就沒有特別去召開,而可以比較快速在今年7月後的現在來進行動工。有關水及電在寶山二期、一期的配置之下,竹科基本上已經是飽和了吧!大概未來要往那裡去的機會並不是很大,未來是不是會轉向銅鑼科學園區去做半導體產業相關產業鏈的配置,或者是周邊產業的進駐呢? |
發言片段: 51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林次長敏聰:整體來講,臺灣事實上是一個科技廊帶,我們的科技發展不會只限於一個地區,而是會整體布局,比如半導體產業在中科也有。 |
賴委員香伶:竹科副局長說寶山二期之後,關於爭取半導體進駐的話,銅科還是有機會,即銅鑼科學園區是竹科裡的一個分支基地,現有基地還有相當多的空間,因為招商不力,周邊鄉親也覺得好像沒有很多人想去那裡上班,即很多勞工還是希望往中科及新竹去。由於銅鑼一直在空間上不是很有利,基於剛剛講的寶山也好,或未來中科的發展性而言,銅科未來是不是會有半導體相關產業再進駐,這是有疑慮的! |
因為我的時間不多,我就直接再跳到第二頁,這次台積電12奈米廠準備到高雄去,有關其環評部分,我們看到的新聞資料是說在三個月內可以闖關,而且是占地只有28.5公頃的部分,讓它變成是地方型的產業園區,並不是你們的科學園區。我想就教的是在第三頁,一個環評可以這麼快速去完成嗎?剛剛講的寶山二期,也不是只有三個月就可以闖關完成,而且大家對該地是認識的,在高雄有可能這樣做嗎?這件事情有一些政治訊號,我就不特別講,但聽起來是總統特別關切。 |
我想要跟次長及局長講的就在下一頁,希望你們的預算裡,銅科也好,竹科也好,我看了一下,其實整個竹科的預算是有賸餘的,約五十幾億元。針對產業園區裡的污水也好,或是景觀也好,或是相關必須提升環境品質的部分,你們是有責任的,你們也是有預算的。我看到銅科有五億多元,這是明年度的預算,大概是要做污水處理的部分。 |
今天我主要是要向次長及副局長說,如果總統為了台積電12奈米在高雄的環評,以三個月就讓它可以快速達標去做整地,17年整地縮成3年!銅科要進駐一家叫力積電的公司,也已經在施工中,土方也運得差不多了,鄉親擔憂的是銅科原來叫做綠色園區,當時的標準裡並沒有用半導體,這樣毒性比較高的部分來做當時的環評,所以現在要進行環差,而環差走到今天,鄉親說他們沒有要反商,他們也不是不知道就業的機會。然而現在有關水污的部分,因為你們已經做了水污廠二期工程導電處理的部分之後,反而在環差裡沒有辦法再處理污水專管排放的問題。我也好幾次跟傅金門副局長溝通過,希望在有的時程上,不需要再做一個專管排放的評估,因為20年前你們已經做過了。有沒有可能在這裡承諾呢?由於你們的預算有五億多元,而賸餘也有五十四億多元,是不是可以將專管排放當作定政策,而規劃時程是在2023年力積電正式營運前,專管的設置也能夠一併完成呢? |
發言片段: 52 |
主席:請科技部竹科管理局陳副局長說明。 |
陳副局長淑珠:跟委員報告,雖然這個在20年前做了,因為那時沒有訂定細部的評估狀況,包括當時的地下管線等等,我們都必須要重新調查。剛剛委員有提到,我們在今年11月15日已經委託專業顧問公司進行全面的,包括地面、地下及放流水口要設在哪裡都要進行評估,預計明年6月會完成調查報告。 |
賴委員香伶:評估報告出來後的設置決策是明確的,而不是評估出來後,就不需要設置專管排放,對不對? |
陳副局長淑珠:這個我們會依專家的建議,等評估結果出來再怎麼樣去處理。 |
賴委員香伶:次長及副局長,苗栗除了好山好水之外,工作機會、城鄉差距及邊緣化也是存在的,如果今天力積電進駐,以後帶動的不管是半導體相關的衛星產業也好,或者是供應鏈也好,終究還是會受到居民們對於環差及環境影響的概念上衝擊而反對的。今天他們暫時不是以反對的態度來跟大家溝通,還是希望專管排放,以及相關的空污可以比照台積電13廠的規格。我相信你們比我還清楚,請正式跟他們多溝通,然後讓政策面不要變成是兩敗俱傷,應該是雙贏的,好不好?謝謝次長及副局長。 |
陳副局長淑珠:結果出來之後,我們都會舉行公開說明會,也會跟地方鄉公所等等進行密切討論。 |
賴委員香伶:特別是鄉長們,他們很期待你們主動溝通。 |
陳副局長淑珠:瞭解,謝謝。 |
發言片段: 53 |
主席:請張委員其祿發言。 |
張委員其祿:(12時57分)次長好,今天我要問的問題,也許不一定完全都能在這邊解答,但是可能有一些大方向,請次長可以帶回去思考一下。先談的是科技部要改組了,未來又要改回國科會,而國科會也是滿熟悉的名字,因為我自己在學界超過20年,以往都是申請國科會計畫。這沒有關係,問題不是在談貴部的改組,而是要談現在科學園區的問題,怎麼說呢?我自己來自高雄,我們知道最近高雄的發展滿不錯的,現在快出來的所謂高雄的科技S廊道,我想次長和局長應該也很熟悉。 |
但是這些廊道裡面,我要談一個問題,我這個圖還沒有很完整,這個廊道甚至可以從臺南那邊就一路過來,臺南也有所謂沙崙光電園區,一路往南後,由你們主管的路科,後來又增加的橋科,最近最夯的議題,就是台積電也要進駐楠梓科學園區,基本上的概念已經是這樣的名稱了。這樣一路下來,屏東也有屏東的科學園區等等,這整個塊狀裡面,還不止這些,還有一些是什麼呢?像岡山本洲工業園區,或者是屏南工業區,還有新興的仁武產發園區、和發園區,這麼多啊!甚至還有在市區裡面的高軟,又比如市政府非常積極在推動亞灣5G AIOT等創新園區,說實話,原本有許多加工出口區的那些地方都改名為科學產業園區,現在有那麼多的園區,除了科學園區是比較正規、傳統就已經有的,這麼多年來,其他園區也都很科技化,尤其台積電要進駐的地方原本是中油五輕的廠址,雖然它不歸科技部管,但台積電已經是最科技的了。這麼多相似的產業園區,但是又分屬不同的治理機構,有的是歸工業局管,有的是歸能源局管,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則是跟地方政府或科技部有關連,請問科技部到底有沒有辦法統整?未來是由你們來統整嗎?還是改組之後,這部分是不是乾脆就想辦法放出去?不知次長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
發言片段: 54 |
主席:請科技部林次長說明。 |
林次長敏聰:首先回答在改組之後,目前的架構應該不會做太大的變化。究竟它有什麼不一樣?經濟部主管有些叫做科技工業園區,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科學園區比較重視前瞻性或是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在科學園區裡面也重視創新,所以我們在入園的審查裡面就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發部分…… |
張委員其祿:我瞭解政策的立意可以這樣去設想,可是就實務而言,光是以台積電到楠梓設廠為例,台積電已經算是最高科技了,這是我們的護國神山,但台積電所在的地方又跟我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我只能說政府還是應該發揮行政一體的功效。甚至未來轉型之後,還會冒出一個數發部,而且數發部的組織法草案也講得很清楚,以後跟數位發展經濟有關的業務就直接移過去他們那邊,因此以後科技部的角色認定可能就會慢慢碰到很多問題。談到數位發展,坦白講,所有的晶片當然都是為了數位發展,難道做晶片的部分他們就不管了嗎?我知道今天未必能夠完成或是在這個層級能夠談清楚,這還是個老問題,也就是我們有這麼多的科學園區或科學產業園區,或是本來的工區園區等等所變形的,再加上數位發展這件事情,我們的確應該審慎思考整體科技該如何治理。我還是覺得滿可惜的,本來你們是科技部的話就很好,原來這些都是歸你們管,可是現在你們又要退一層變成委員會…… |
林次長敏聰:未來國科會的改變,事實上是希望各部會首長也成為這個委員會本身的一員,也就是有上中下游,比如我們剛剛所講的,從比較上游的技術連結到中游和下游,這部分就有一個很好的溝通平台,所以往國科會這個方向進行,其實就是要面對未來跨部會的業務,因此上面要先連通,目前我們已經跟經濟部…… |
張委員其祿: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你們還是做為橫向協調的角色,因為這是委員會的概念。有關function的部分,其實管的就是科學園區,說不定你們真的可以思考也許切出去給別人也不是不可以。 |
林次長敏聰:但是就整個國家來講,還是需要一個比較創新、前瞻的研究主體…… |
張委員其祿:當然這是一定要的,我們當然支持這個主體。 |
林次長敏聰:從這個主體連結學界,我想這是未來國科會不變的…… |
張委員其祿:坦白講,未來的國科會反而應該從事基礎科學紮根的部分並做更上位的思考,至於比較功能性的部分,說不定還是應該要統整這些園區做更好的治理架構,看看屆時要綁在哪兒。 |
林次長敏聰:是的,我們會做比較好的協調和整合。 |
張委員其祿:這部分再請你們思考一下,謝謝。 |
發言片段: 55 |
林次長敏聰:謝謝委員。 |
發言片段: 56 |
主席:接下來登記發言的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孔委員文吉、呂委員玉玲、蔡委員易餘、莊委員競程、劉委員世芳、謝委員衣鳯、何委員欣純、李委員貴敏、鍾委員佳濱及邱委員顯智均不在場。 |
今天登記質詢的委員均已發言完畢,另有廖國棟委員提出書面質詢。今日會議作如下決議:報告及詢答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質詢或相關資料,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對於委員質詢的要求、提供相關的資料或未及答復部分,請相關機關儘速以書面答復。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216 |
---|---|
meet_id | 委員會-10-4-22-9 |
speakers | ["李德維","鄭正鈐","萬美玲","林奕華","賴品妤","陳秀寳","王婉諭","高金素梅","張廖萬堅","楊瓊瓔","林宜瑾","吳思瑤","高虹安","周春米","范雲","陳椒華","黃國書","廖婉汝","賴香伶","張其祿","廖國棟Sufin‧Siluko","謝衣鳯","陳明文"] |
page_start | 65 |
meetingDate | ["2021-11-17"] |
gazette_id | 11011501 |
agenda_lcidc_ids | ["11011501_00003"]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9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一、審查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科技部及所屬單位預算案;二、審查111年度行政法人國 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預算案;三、審查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行政院主管行政院國家科 學技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預算案;四、審查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科技部主管科學園區 管理局作業基金附屬單位預算案 |
agenda_id | 11011501_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