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48

發言片段: 0
張廖委員萬堅:(9時36分)廖院長好。我想還是要先恭喜你去年拿到以色列總理獎,但因為疫情關係,今年我在幾天前才從網站上看到你拿到了這個獎。你帶領的中研院團隊在過去的疫情影響下,還是有很不錯的表現,包括對於COVID-19有關防疫的相關研究,你列舉了五項的成果,尤其是快速檢測晶片系統,單次樣本檢測只需3分鐘就可以得到結果,那個是非常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院長,大家都很關心俄烏戰爭,中研院作為國家最高的研究機關,第一個一定是避免不了本身跟俄羅斯的學術合作,第二個就是這整個對於臺灣的影響,我想中研院有很多研究單位,包括國際關係的也都有。我不曉得在俄烏戰爭之後,中研院有沒有開過類似的會議來討論俄烏戰爭對於整個院發展的影響?我有看到兩天前你們發表了對四位烏克蘭研究學者的關心,除了這個之外,剛才林委員也提到,其實我們跟俄羅斯的合作,包括科技部有簽訂所謂的臺俄國際合作計畫,過去也有在執行。至於在中研院方面,根據我拿到的資料顯示,院裡面有三個中心、五個研究所跟他們有做類似的合作。有關俄烏戰爭對整個中研院的學術交流及研究的影響,其實戰爭的是全面性的,包括經濟的影響及各方面的影響都有。院長,你們內部有沒有開會討論過要怎麼樣去因應俄烏戰爭?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廖院長俊智:張廖委員早。我們在院裡面還沒有正式討論,但據我瞭解,院方與他們簽MOU的單位只有地球所,那個部分已經快要執行完畢,今年6月就會終止,我們大概不會繼續再進行。
發言片段: 3
張廖委員萬堅:院裡面只有地球科學所有跟他們簽訂MOU,那是因為俄羅斯的環境、幅員大,所以我看到你們曾經跟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駐吉爾吉斯科學院的研究站國際研究中心、遠東分院構造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三個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書(MOU)。其實這些合作項目看起來都非常學術性,都是跟地球科學有關,包括怎麼野外採樣、岩樣寄送、區域研究,或者支持雙方的人員互訪。比較大的就是科技部的臺俄國際合作計畫,從調出來的計畫來看,目前還有五、六項在執行,請問這方面的執行大概會到什麼時候?
發言片段: 4
廖院長俊智:我想每個案子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要看這些是不是有敏感的科技,假如有敏感科技,可能比較需要急迫的處理。其他的大概就是一般的學術交流,大概是學者之間互相討論,目前也沒有實質的人員互訪,在本院目前只有一名俄羅斯籍……
發言片段: 5
張廖委員萬堅:院裡面有一名嘛!
發言片段: 6
廖院長俊智:對,只有一名,所以看起來這些比較像是學術上的討論,交流的互動情形恐怕也不是相當頻繁,所以這個……
發言片段: 7
張廖委員萬堅:院長,你剛剛說6月份所有簽訂的MOU就統統都結束了,是嗎?
發言片段: 8
廖院長俊智:只有一個簽訂的MOU。
發言片段: 9
張廖委員萬堅:是不是現在你們列出來提供的這些?包括在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發言片段: 10
廖院長俊智:不是,那是個人型的計畫,不是我剛才講的部分。
發言片段: 11
張廖委員萬堅:這是個人型的計畫?
發言片段: 12
廖院長俊智:對,是個人型計畫。
發言片段: 13
張廖委員萬堅:像是應用科學研究中心或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發言片段: 14
廖院長俊智:對,這是某位研究員……
發言片段: 15
張廖委員萬堅:像這種比較尖端的一些研究,個人型的,目前跟俄羅斯之間的學術合作會不會有影響?
發言片段: 16
廖院長俊智:應該是沒有影響,因為誠如剛才所講的,我們目前的學術合作大概是大家共同做相似的題目,互相、交流,偶爾討論一下進度成果,之間大概沒有很密切的人員交流互訪,因為現在除了疫情的關係之外,我們本院目前只有一名俄羅斯籍的人員。
委員,有關詳細的情況,我請國際處孟處長來說明。
發言片段: 17
主席:請中研院國際事務處孟處長說明。
發言片段: 18
孟處長子青:委員好。我們現在所列的13項計畫,其實有7項已經結案了,目前還有6項正在執行中。執行中的計畫,就像剛剛院長所說的,其實主要是研究員對研究員之間的合作,沒有牽涉到機構對機構,更沒有牽涉到國家對國家。
發言片段: 19
張廖委員萬堅:那研究人員跟研究人員之間的研究,裡面有沒有比較敏感的科技相關的部分?
發言片段: 20
孟處長子青:我們看起來應該沒有,目前都是比較基礎的研究。
發言片段: 21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這部分不會有什麼影響?
發言片段: 22
孟處長子青:對,對國安層次來講絕對不會有影響。
發言片段: 23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盤點過,認為不會有影響?
發言片段: 24
孟處長子青:是。
發言片段: 25
張廖委員萬堅:好,謝謝。有關烏克蘭籍與俄國籍研究人員一事,之前廖院長也講過,除了鼓勵本國臺灣的研究人員留在臺灣研究外,中研院其實也吸納了很多國際人才?
發言片段: 26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27
張廖委員萬堅:這幾年陸續發生一些狀況,譬如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當時中研院裡就有香港的研究學者;今年爆發俄烏戰爭,而中研院則有一位俄羅斯籍的研究學者及四位,其實是三加一位的烏克蘭籍研究人員,因其中有一位是烏克蘭籍的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最近外交部發起賑災,已募得超過4億元了,本席想知道,對於院內這些研究同仁,如其母國或其所在居住地發生了類似香港反送中運動、乃至俄烏戰爭,中研院除對這些人員表示關心以外,有無提供實質上的幫忙?
發言片段: 28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3月2日發表聲明後,於國際上獲得相當多的重視。
發言片段: 29
張廖委員萬堅:對。
發言片段: 30
廖院長俊智:很多國際學術社群亦轉載我們的聲明,其中,波蘭科學院看到我們的聲明後與我們聯絡,因為很多烏克蘭籍的學生、學者逃往波蘭避難,目前由波蘭科學院收容,而這些人需要全世界的幫忙,以轉收部分烏克蘭籍的學生、學者。對此,本院持續與波蘭科學院保持聯繫,目前……
發言片段: 31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我們表達歡迎的態度?
發言片段: 32
廖院長俊智:是,我們可以收納10位左右的……
發言片段: 33
張廖委員萬堅:10位左右?記得2018年時,副院長曾帶我們前往波蘭進行交流,他們對臺灣的科學研究、高科技及研究環境其實還滿嚮往的,我指的是東歐、波蘭。至於烏克蘭,我認為其某些科研是臺灣所需要的,尤其最近俄烏戰爭讓我們看到很多東西,譬如中國的潛水艇或重工業、國防工業,烏克蘭都有幫忙。當然,我們不一定要發展這些東西,但我認為他們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像他們的醫學也滿強的。院長說可以收容10位,但以臺灣目前欠缺的人才狀況來說,我認為中研院應該好好跟外交部聯繫,多收一些。
發言片段: 34
廖院長俊智:我們持續保持聯絡。
發言片段: 35
張廖委員萬堅:我覺得10位太少。
發言片段: 36
廖院長俊智:是初期10位,先收10位,但是我們……
發言片段: 37
張廖委員萬堅:盤點一下他們的人才面、供需上……
發言片段: 38
廖院長俊智:對,馬上可以……
發言片段: 39
張廖委員萬堅:謝謝院長,但我想可以更積極,這點香港一樣,俄羅斯也相同,說不定俄羅斯有很多學者反戰……
發言片段: 40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41
張廖委員萬堅:搞不好他們也不想在那種不自由的環境或強人、威權體制下做研究,他們嚮往臺灣。
發言片段: 42
廖院長俊智:是。
發言片段: 43
張廖委員萬堅:東歐其實對臺灣非常友善,我們去訪問時,他們說他們也民主化了,不希望走回頭。他們說過去臺灣曾經歷經威權統治,彼此有相同的歷史背景。這兩年爆發疫情,東歐國家的表現對臺灣非常友善,像立陶宛、波蘭、捷克對臺灣都非常友善,所以中研院可以依照研究需要來釋出更多的量能。
發言片段: 44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45
張廖委員萬堅:像賑災我們已經募集到4億元,所以院長其實要跟外交部好好講一下……
發言片段: 46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跟外交部聯絡。
發言片段: 47
張廖委員萬堅:已經聯絡了?
發言片段: 48
廖院長俊智:已經聯絡了。
發言片段: 49
張廖委員萬堅:就人才這部分來提供協助?其實我認為應包括家屬在內。亦即在臺灣的研究人員家屬也應該協助他們過來,穩定他們的研究情緒。
發言片段: 50
廖院長俊智:對。
發言片段: 51
張廖委員萬堅:謝謝院長。
發言片段: 52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53
主席:請吳委員思瑤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鄭正鈐","林奕華","張廖萬堅","吳思瑤","黃國書","林宜瑾","陳秀寳","范雲","王婉諭","高金素梅","萬美玲","何欣純","吳怡玎"]
page_start 305
meetingDate ["2022-03-09"]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5"]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