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205

發言片段: 0
吳委員思瑤:(9時46分)院長早,大家辛苦了!化研為用,中研院有國家的使命,也有歷史的使命、時代的使命。對內,中研院提供政策與建言支持臺灣的發展;對外,展現國際關懷、聲援烏克蘭,這是今天大家的聚焦所在。為此,本席特別整理國際上在第一時間上的反應。3月1日,任教於康乃爾大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ald Hoffmann發起聲援,在這樣一個平臺出現後,獲得123位諾貝爾獎得主聲援,陸陸續續到現在,已經有184位得主站出來聲援烏克蘭。不僅如此,達賴喇嘛、美國前總統卡特及歐巴馬、臺灣的李遠哲院長也在該平臺上發聲、公開聲援。不僅國際上做了聲援,我們的中研院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主動聲援,對此,本席給予大大的肯定。中研院表示,不僅烏俄雙方人民是受害人,且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是聲明中所寫的。剛剛院長回覆其他委員的關心時也提到,將特別關注烏克蘭學生、學者的人身安全。到目前為止,以本席所看到的、所搜尋到的來說,中研院是臺灣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公開發表聲明的學研機構,我覺得非常好,至於臺灣其他的學研機構,我真的還沒看到。所以我對臺灣其他的學術單位,包括大學在內很期待,因為這是一個最好的社會教育機會,所以我非常感謝中研院,也要給予肯定。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廖院長俊智:吳委員早。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發言片段: 3
吳委員思瑤:我們可以做學術外交,學術是自由的,是無國界的,中研院的發聲再一次讓臺灣在世界的學術界不是outsider,我們是積極參與的insider。以國際科學理事會成員來說,中研院與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日本學術會議並列一起,表達對於人權、自由與和平的主張,而我看到中研院的名字也在其中。院長有沒有幕後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
發言片段: 4
廖院長俊智:國際科學理事會前身為ICSU,我們在196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加入了,而在我們加入之初,大陸尚未加入。1970年代我們被退出聯合國,國際上各種組織開始接納中國大陸會籍,那時我們討論了一些可能方案,最後臺灣、大陸和ISC達成協議,在China之下列兩個不同的會籍。剛開始所列出的名稱是China,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經過交涉,請他們把China拿掉,他們也於第一時間同意把China拿掉,剩下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
發言片段: 5
吳委員思瑤:非常謝謝院長的說明。本席藉由這個機會讓大家看到,我們每一次把握機會為臺灣發聲,而國際學術界也有更多的正義之聲出現,也接納了臺灣。正因當初會籍名稱進一步地拿掉了China,才有這一次的列名,這點本席要給予大大的肯定,也謝謝院長的說明。
剛剛很多委員聚焦對烏克蘭學者、學生伸出援手一事,我知道這是波蘭科學院與烏克蘭科學院在第一時間所啟動的。我特別去看了,由波蘭科學院提供旅行與停留費用給烏克蘭學者、學生,最長三個月,必要時可延長。不過生活費與旅運費並不太高,但這畢竟是危難時刻,因此還是必須感謝波蘭科學院願意在第一時間提供援助。剛剛院長說臺灣現在可以接納10位……
發言片段: 6
廖院長俊智:只有中研院。
發言片段: 7
吳委員思瑤:對不起,我說錯了。中研院與波蘭科學院合作可以接納10位……
發言片段: 8
廖院長俊智:將來可能可以更多。
發言片段: 9
吳委員思瑤:10位都是女性?至少目前。
發言片段: 10
廖院長俊智:是的,現在有一個現象,因為烏克蘭現在能夠出來的只有女性,男性都……
發言片段: 11
吳委員思瑤:可能要被徵召上戰場。
發言片段: 12
廖院長俊智:對,要留下來保家衛國。
發言片段: 13
吳委員思瑤:所以要繼續擴大,這也是我的主張。我們不只要擴大,還要更主動積極,為什麼?我上網看了,即使波蘭科學院願意主動提供烏克蘭科學家、學者支持計畫、援助計畫,但是因為預算的關係,他們不允許再擴大進行了,也正因為如此,波蘭科學院就亟欲的來協助轉介,當然臺灣的中研院就接了這個球,所以在預算上,我想國會絕對支持。第一階段10位,而且是女性,非常好,我非常期待臺灣可以作為亞洲最包容、最接納、最主動積極、最給予國際高度關懷的國家,在學術的實踐上,中研院一定要承擔起來,好嗎?
發言片段: 14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發言片段: 15
吳委員思瑤:擴大支持。
發言片段: 16
廖院長俊智:我們會繼續往這方向去進行。
發言片段: 17
吳委員思瑤:所以在國際關懷的部分,我非常肯定中研院──您領導的中研院。
現在回到國內的政策建言,中研院組織法第八條很清楚的說,中研院院士的職權為研究、產學合作,但是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給國家提出學術研究方針,也就是政策白皮書。我長期也提出了很多中研院在研究面向上必須再擴大、再跨領域一點的主張,希望你們提供臺灣國家建設更多元的政策白皮書。我去查了一下,翁前院長10年的任內是有13本、13個政策白皮書,換言之,一年1.3本,也就是大家都很積極。也許不同院長的領導風格跟關切不一樣,但是我們認為政策白皮書這件事情對臺灣非常重要,目前您任內是兩份,但都是非常重量級、非常重要的,包括深度減碳跟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的政策建言,你要不要把現在在進行中的白皮書趕快再加快?
發言片段: 18
廖院長俊智:我們目前在進行中的至少有2本,本來是3本,不過其中有2本我們是併為1本,這2本的內容一個是深度減碳白皮書的2.0版,這部分我們非常非常重視,因為也攸關臺灣在2050年怎麼樣達到淨零排放,所以這部分我們希望能夠提出一個更全面、更具體而且有科學根基的建言。
發言片段: 19
吳委員思瑤:深度減碳的2.0版,我們都在期待。
發言片段: 20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發言片段: 21
吳委員思瑤:那另外呢?
發言片段: 22
廖院長俊智:另外是跟農業政策方面有關的,我們在農村跟農業政策方面……
發言片段: 23
吳委員思瑤:就是我一直在等的,關於地方創生,我希望你們能夠綜整現在進行中的農業政策建議書,跟已經跟農委會合作的臺灣農村發展展望建議書combine,好不好?
發言片段: 24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近期、過去幾個禮拜之內也開了兩次、三次會議,想辦法……
發言片段: 25
吳委員思瑤:今年再過個半年內可以完成吧?
發言片段: 26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半年內應該是可以完成。
發言片段: 27
吳委員思瑤:因為臺灣的地方創生會報也成立了,2019年就是地方創生元年,這是本席一直在催生的,我希望你們更有力的學術研究能夠趕快提供,也許在臺灣邁向地方創生2.0的時候,可以參照中研院的研究成果。
再來,有關深度減碳1.0,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講重點,1.0有三項核心建議,看起來都有回應到,一個是我們的立法、法規體系的強化;還有一個是啟動臺灣深度減碳途徑,國發會在今年、也就是這個月就會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圖;這當中有一個社會對話的平臺,看起來是還需要更多的建置。院長,您是這方面的強項,尤其前幾天您為臺灣的學研界在世界上發光,您的研究──人工固碳的循環系統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增加碳匯,這都可以納入我們深度減碳白皮書的具體作為。
所以我有兩個主張,我最後要講主張跟建議,在防疫的時候,中研院做open science去串聯了很多的平臺,包括學研機構、13個協作子平臺、15個合作單位。在深度減碳的部分,目前中研院是一個永續轉型減碳路徑的政策諮詢平臺,但它還是比較內部的,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扮演剛剛我說的政策白皮書1.0中短少的那一塊,也就是政策平臺的部分,我把這個任務交給您、提醒您。
下一個建議是國際平臺DDPP,你們自己的政策白皮書1.0也說,這個雖然是聯合國相關機構推動,但沒有國家代表權的要求,如果臺灣能夠具體地加入36國、58個學研機構,能夠加入DDPP的運作,或是取得更積極的成員代表權利,我非常的支持。我提出這兩個主張,請您帶回去研議,好不好?請你給本席兩個報告,一個是國內的平臺,一個是國際組織的加入,請給我具體的回覆,一個月內,好不好?謝謝院長,辛苦了。
發言片段: 28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發言片段: 29
主席:請黃委員國書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鄭正鈐","林奕華","張廖萬堅","吳思瑤","黃國書","林宜瑾","陳秀寳","范雲","王婉諭","高金素梅","萬美玲","何欣純","吳怡玎"]
page_start 305
meetingDate ["2022-03-09"]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5"]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