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339

發言片段: 0
陳委員秀寳:(10時17分)院長早安。最近中研院有不少研究上重大進展的好消息,當然在這邊要先謝謝,因為廖院長的帶領以及同仁的努力,才會有這樣子好的結果。首先這邊先就中研院近期的研究跟院長來請教,在去年10月4日中研院業務報告的時候,本席已經很關注行政院推動淨零排放相關的工作,至於中研院扮演的角色,當時本席也跟院長討論過,最重要是如何從利害關係的產業面來積極地進行關於碳管理,規劃去碳能源及負碳技術來進行碳捕捉、碳封存,很高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就看到中研院有傳出相關技術的好消息。中研院前天有對外公布,廖院長跟研究團隊費時7年成功打造出人工固碳循環的技術,是不是先請院長簡單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次你們的研究成果?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廖院長俊智:陳委員好。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研究,我們希望利用這個基礎研究來瞭解光合作用是不是可以變快一點,因為現在知道光合作用是全地球上最重要的固碳技術,所有的碳匯、要達到淨零排放,我們認為一定要仰賴相當大程度的光合作用,但是目前光合作用是控制在植物手中,植物要長才會有光合作用,不長,光合作用就越來越少,而且光合作用之後,晚上它又藉由呼吸作用把一半的碳又吐回去了,這些都不是我們想樂見的,所以我們就問一個問題:可不可以在試管中進行光合作用?可不可以做得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好?我們費時了7年,也確實證明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比自然界演化出來的光合作用更有效率,而且不會受到呼吸作用的干擾,我們這個研究是達成這樣的目的,但這個離真正可以用仍然有一段距離。我們同時也做比較短期可以把碳固定下來的研究工作,不在這一次我們報告的範圍,譬如我們致力於提倡研發天然氣去碳的反應,我們利用天然氣裂解的方式,可以把天然氣裡面的碳先捕捉下來,避免形成二氧化碳,捕捉下來的碳就可以做各種不同的利用,所以我們在多方面都有這樣的研究在進行。
發言片段: 3
陳委員秀寳:關於這次打造人工固碳循環的部分,真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以再利用的化學品部分,我們研發出來的成果超越了整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您說你們是從2014年就開始研發這個技術,也是我們研究團隊自己規劃的,就是包括設計圖……
發言片段: 4
廖院長俊智:是。
發言片段: 5
陳委員秀寳:請物理所來製作反應器等等……
發言片段: 6
廖院長俊智:是。
發言片段: 7
陳委員秀寳:這個研究開創新的反應器的固碳途徑,可以在室溫的環境中進行。
發言片段: 8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9
陳委員秀寳: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場域,那未來應該更可以配合電化學的反應,透過綠電這個部分來達成碳再利用的負碳效果。
發言片段: 10
廖院長俊智:沒錯。
發言片段: 11
陳委員秀寳:先前我也請教過院長關於國內企業進行碳管理的部分,像是國營事業技術的優化,針對這個部分,本席也跟您交換過意見,希望中研院可以提供資源給相關產業更多協助,您也說中研院跟台電及中油都有保持互動跟聯絡,也有討論怎麼樣能很快地把中研院研發的技術轉給主要的國營事業來應用。請問這一次關於人工固碳循環的技術,你們規劃、預計未來可以運用在哪些產業?或者中研院是不是已經開始跟經濟部及環保署等相關部會,著手輔導企業運用的技轉規劃?
發言片段: 12
廖院長俊智:很抱歉!這個仍然是為時尚早。這個是相當基礎的研究,我們是證明有這樣反應的循環,離真正產業運用至少還要十多年,搞不好二十多年。
發言片段: 13
陳委員秀寳:所以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運用在產業上?
發言片段: 14
廖院長俊智:對,但是我們其他的技術可以比較……
發言片段: 15
陳委員秀寳:現在不少國內企業對於歐盟在2023年要試行碳稅感到相當緊張,畢竟臺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政府,其實企業也應該採取相關行動,才能即時因應歐盟碳稅試行之後可能增加的成本壓力,所以他們也非常期待中研院的固碳技術成果能夠儘早地讓產業來應用,這個還是仰賴您跟您的團隊,是不是能夠儘快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協助相關產業進行……
發言片段: 16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其他的技術是比較短期的,這方面我們會利用其他技術跟經濟部與其他產業來對話,希望能夠轉到業界……
發言片段: 17
陳委員秀寳:好,謝謝院長。接下來請教院長,去年12月中研院發生P3實驗室研究人員染疫事件,當時中研院有依程序組成應變小組,配合相關單位調查進行處置措施。從今天中研院報告裡面有看到相關說明,並依據指揮中心與內部的調查報告陸續展開檢討及改善措施,包括成立後續的工作委員會、改進實驗室管理運作及生物安全督導查核機制。此次主要是因為實驗室人員不慎染疫,在人員管理的方面,中研院有說會建立實驗室人員適任性的評核基準,以及強化工作人員教育訓練情形的查驗制度。關於目前P3實驗室人力配置、進用的部分,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變化,中研院認為有沒有這個壓力?即有關人員編制跟配置的部分。
發言片段: 18
廖院長俊智:我想不能說是壓力,我們正在規劃最適合的方案,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各種不同角度,這方面我們都在持續進行中,劉副院長或許可以更進一步解釋。
發言片段: 19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0
劉副院長扶東:P3實驗室確實有人員方面的困難,因為一方面在裡面工作有危險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攬才,做出留才的方案並提高獎勵的制度,這些都在規劃中。至於獎勵方面,我們事實上已經有初稿了。另外,需要的是有P3實驗室經驗的稽核人員,事實上,因為這次事件,生安會主要是以審查為主,但是現在CDC有一些新的規定,譬如要有一個生安主管,這是去年12月15日才公布的,我們也已經有腹案。另外一塊需要的是稽核,這非常重要也需要人員,所以除了在P3實驗室工作之外,還需要再稽核,確定我們的生物安全這方面需要人才。
發言片段: 21
陳委員秀寳:所以這個部分還是有人員進用的問題?
發言片段: 22
劉副院長扶東:是,確實。
發言片段: 23
陳委員秀寳:其實疫情還沒有發生之前,過去或許P3實驗室的人力配置或實驗量能還是可以維持運作,但是在這個染疫事件之後,有實驗室的研究技師指出,因為實驗量暴增,就算實驗室有開出名額,實驗室的人力卻一直都沒有辦法補足,甚至還會流失。雖然院長之前有說要讓實驗室開出名額,也就是編制可以增加,但是實驗室需要的足額人數從來沒有招滿過,原因在於人員的位階比較低,助理的流動性很高。這些人員如果隨時會走,根本沒有辦法有機會把這些人員訓練兩年、三年,讓他們技術純熟。中研院的檢討工作程序或是管理,又或是強化人員訓練,其實都有必要來增強,如果沒有誘因來留下這些熟練的研究人員,就算把教育訓練做足,之後人員還是隨時會走,所以這個部分希望中研院應該要澈底檢討,就是關於人員聘僱進用的問題,你們也要進一步研議相關因應的措施。針對這個部分是不是你們討論過後,院長有空的話,我們再好好聊一下這個問題?
發言片段: 24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發言片段: 25
主席:請范委員雲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鄭正鈐","林奕華","張廖萬堅","吳思瑤","黃國書","林宜瑾","陳秀寳","范雲","王婉諭","高金素梅","萬美玲","何欣純","吳怡玎"]
page_start 305
meetingDate ["2022-03-09"]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5"]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