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593

發言片段: 0
吳委員怡玎:(11時41分)院長早。其實早上到現在有許多委員提到中研院新發表的固碳技術,我也非常有興趣,我好奇的是,聽起來它是比較基礎的研究?
發言片段: 1
主席(賴委員品妤):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廖院長俊智:吳委員好。是。
發言片段: 3
吳委員怡玎:我們就以這個為例子,接下來它要如何商業化、甚至是量化的可能性?你覺得它究竟是怎麼樣?
發言片段: 4
廖院長俊智:因為這個非常基礎,所以它有很多方向可以進行,假如接下來要直接商業化,我們就必須要解決觸媒穩定性和控制系統要怎麼樣更有效率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將固碳循環放進植物裡,利用植物來進行更有效率的光合作用;我們也可以把它放進細菌裡,利用細菌來做固碳效應。我們在這當中開啟了很多不同面向的研究,每一個研究將來都會對全世界的固碳產生完全不一樣的作法,我們的重點是在這裡。
發言片段: 5
吳委員怡玎:目前這個東西量化的可行性高嗎?
發言片段: 6
廖院長俊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不是馬上就可以解決,後面的問題還相當多。
發言片段: 7
吳委員怡玎:OK!剛才有委員提到你們會提出減碳建議白皮書。
發言片段: 8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9
吳委員怡玎: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國發會溝通過,因為國發會的龔主委很快就要發表我們的減碳路徑,不知道他有沒有跟你們討論過?
發言片段: 10
廖院長俊智:有,我是國發會的諮議委員,他們有找我開會。
發言片段: 11
吳委員怡玎:OK!我好奇的是,因為國發會現在將很多的期望都放在碳捕捉和碳儲存,畢竟我們的火力發電還是會占滿大的比例。
發言片段: 12
廖院長俊智:是的。
發言片段: 13
吳委員怡玎:院長覺得目前我們的碳捕捉和碳儲存技術成熟嗎?或是可商業化了嗎?
發言片段: 14
廖院長俊智:我認為可能還需要10年的時間,不過我們現在開始做的話,今年是2022年,我想2030年左右應該就可以看到一些成果。至於實驗室的階段,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成熟度,有些先導工廠都已經開始在做了。
發言片段: 15
吳委員怡玎:你覺得10年可以做到什麼階段?是碳捕捉加儲存兩段都能夠做好,還是只有碳捕捉?
發言片段: 16
廖院長俊智:碳捕捉應該沒有問題,但碳儲存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儲存。
發言片段: 17
吳委員怡玎:院長,畢竟臺灣的地質環境和其他方面,就是比較需要客製化的部分,我希望中研院可以對這方面多放一點力氣。
發言片段: 18
廖院長俊智:好。
發言片段: 19
吳委員怡玎:畢竟捕捉的話,其他國家的技術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應用,但儲存則會牽扯到我們的天然條件。
發言片段: 20
廖院長俊智:我們也開發了自己的技術,但即使引進國際技術,我們也不見得能用,因為國際上現在已經在開發階段。嚴格來講,碳捕捉與碳儲存在技術方面都有了,只是要看適不適合在臺灣應用。如果捕捉下來的成分是二氧化碳,臺灣是有些場域可以用,只是量不大。而我們也在開發捕捉技術,但要捕捉的是固態的碳,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儲存問題也就完全不一樣,這方面我們認為是比較好解決的,除了儲存之外,也有利用價值。再過一年或兩年,我們就會看到很清楚的結果。
發言片段: 21
吳委員怡玎:我好奇的其實是,就像你講的,捕捉的技術相對成熟,現在是儲存技術比較沒有那麼成熟……
發言片段: 22
廖院長俊智:我是說二氧化碳捕捉的技術,若要捕捉碳就不成熟;假如要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技術也不成熟。至於要從煙道氣裡捕捉二氧化碳,這項技術則是成熟的,應該說比較成熟。
發言片段: 23
吳委員怡玎:我們先著重煙道裡好了,因為這畢竟是我們電力發展重要的一環。
我好奇的是你剛才說的10年是指捕捉而已嗎?還是含儲存呢?
發言片段: 24
廖院長俊智:是真正能夠應用,包含捕捉加儲存。如果捕捉下來卻沒有儲存,也沒辦法應用。
發言片段: 25
吳委員怡玎:你預估要發展到儲存大概需要多久?
發言片段: 26
廖院長俊智:大概再多加一、兩年。我們現在開始做,大概2030年左右,我想應該都可以……
發言片段: 27
吳委員怡玎:可以連儲存也做得到?
發言片段: 28
廖院長俊智:至少可以有中期成果。
發言片段: 29
吳委員怡玎:我們知道,如果現在捕捉下來沒得儲存,也沒有人敢捕捉,因為不知道能放到哪裡去。
發言片段: 30
廖院長俊智:沒錯。我想這也是個漸進過程,不可能一下子把現在所排的碳全都捕捉下來,剛開始能捕捉與儲存的量是非常少的,但可以漸漸增多。我們可以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改進,所以我認為2030年應該可以開始做,但不表示在2030年以前全部問題都能解決。可能剛開始是少量的碳捕捉、碳儲存,雖然可以實際上工業化,但量可能相對少。我們再漸漸把量增加,希望到2050年能把這件事情解決。
發言片段: 31
吳委員怡玎:院長,我想這項技術不是只有臺灣需要,目前是全世界都需要。
發言片段: 32
廖院長俊智:是,沒錯。
發言片段: 33
吳委員怡玎:所以,如果我們這項技術發展得好,商業化價值是很高的。
這其實也與最近的新聞有關,如同mRNA技術一樣,就是當我們開發出一項技術時,到底要怎麼技轉、怎麼選擇廠商技轉、權利金怎麼衡量?我們希望這項技術儘快商業化、儘快量化,也希望它被好好應用,但也擔心、不希望讓人覺得圖利特定廠商。我們知道mRNA目前是一家廠商在洽談,請問院長,不用特別專注在mRNA疫苗上,而是一般來說,當中研院有這樣的技術時會如何平衡,既能快速商業化技轉,又不會有圖利特定廠商的嫌疑?
發言片段: 34
廖院長俊智:我請本院智財技轉處邱處長說明。
發言片段: 35
主席:請中研院智財技轉處邱處長說明。
發言片段: 36
邱處長文聰:委員好,我們在技轉上分成非專屬授權與專屬授權兩種模式,比如快篩採取的模式就是非專屬授權。有些廠商認為需要投入比較大的經費才能把技術商品化,可能會期待採用專屬授權。我們在專屬授權對象的選擇上,考量的主要是誰最有能力把我們的技術商品化。在這當中,我們當然也會考慮到利益衝突問題,所以在整個審查過程中,我們也會對利益的揭露作一定的把關,在確認對方是最適廠商、可以把我們的技術開發出來之後,我們也會協助廠商把適當的開發計畫完整列出,促成最後成功的商品化。以上。
發言片段: 37
吳委員怡玎:我用白話問好了。有沒有可能一項技術同時授權給多家廠商?
發言片段: 38
邱處長文聰:那就是非專屬授權,有多家廠商可以參與。非專屬的意思就是好多家廠商都可以來。
發言片段: 39
吳委員怡玎:專屬或非專屬由誰決定?
發言片段: 40
邱處長文聰:我們的判斷標準是:如果技術已成熟到可以讓很多家廠商一起用,比如快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為已經成熟到任何一家廠商把技術拿出去都可以擴大,具有社會應用性,這時我們大概會傾向採非專屬授權。
發言片段: 41
吳委員怡玎:所以中研院內是由一個委員會決定?
發言片段: 42
邱處長文聰:智財技轉處主要負責這個業務。本院還有研管會,一些國外專屬授權也會由研管會把關。
發言片段: 43
吳委員怡玎:從以往到現在,技轉的比例是專屬的多,還是非專屬的多?
發言片段: 44
邱處長文聰:主要還是以非專屬的量比較多。但如果是社會大眾比較關心、比較重要的,例如過去的疫苗技術是專屬授權,比如說醣基這樣的例子,都是以專屬授權模式進行。
發言片段: 45
吳委員怡玎:以疫苗為例子好了,有超過1家廠商洽談嗎?
發言片段: 46
邱處長文聰:如果是目前疫苗的話,當初表達有興趣的有5家,最後提出計畫的有2家。經過我們評選之後,覺得適當、成為我們現在洽談對象的只有最後這一家。
發言片段: 47
吳委員怡玎:基本上,我還是希望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因為畢竟這是國家資源做出來的研究結果。謝謝。
發言片段: 48
邱處長文聰:當然,這是我們的原則。
發言片段: 49
主席:接下來登記發言的洪委員孟楷、謝委員衣鳯、陳委員椒華、楊委員瓊瓔、林委員德福、李委員貴敏、高委員虹安、鄭委員天財、廖委員國棟、莊委員競程、張委員其祿、孔委員文吉、呂委員玉玲、劉委員櫂豪、劉委員世芳、羅委員明才及蔡委員易餘皆不在場。
今天登記質詢委員均已發言完畢,沒有委員提出書面質詢。
現作如下決定:報告及詢答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質詢或相關資料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未及答復部分,請相關機關儘速以書面答復。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鄭正鈐","林奕華","張廖萬堅","吳思瑤","黃國書","林宜瑾","陳秀寳","范雲","王婉諭","高金素梅","萬美玲","何欣純","吳怡玎"]
page_start 305
meetingDate ["2022-03-09"]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5"]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