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708

發言片段: 0
管委員碧玲:(12時7分)部長久違了。本席先談北科大好了,因為北科大這件事情大家都很關心。他們把學習歷程的製作商品化,這件事絕不容許,我也絕對無法容忍這種行為。但是我在猜想,希望教育部去瞭解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它並非真的只為了賺錢,而是我們看到有一些大學校長在喊評量尺規沒有出來,自己不知道怎麼評量,會不會是當大學需要評量這個學習歷程的時候,遇到資料非常龐雜而且參差不齊的狀況,他們會想要去發展一種範本?會不會是這種動機?好不好?請再保留一下這種動機的可能性,去瞭解一下。
本席是認為,如果他們能夠不收費,而且是以一種輔導的、推廣的方式,去讓大家瞭解學習歷程是什麼;假設是這種善良的動機,就另當別論。但他們現在是把它商品化、收費了,我們當然絕不容許。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潘部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剛才委員提的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我們希望大學跟高中能有更多的說明和交流,但是有兩個條件一定不能做,一個是收費,另一個是不能去發什麼你有來參加的證明……
發言片段: 3
管委員碧玲:那個太離譜了!
發言片段: 4
潘部長文忠:因為這兩個就是我們講的對招生是不公平的。
發言片段: 5
管委員碧玲:但是去促進……
發言片段: 6
潘部長文忠:委員講的這個反而是我們很期待的。
發言片段: 7
管委員碧玲:但是促進這種交流反而是我們要去推廣的,好不好?
發言片段: 8
潘部長文忠:好,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9
管委員碧玲:這是第一個。另外一個就是大學端最近也都喊出什麼一試定終身,有很多的雜音。什麼叫做一試定終身?當然是因為過去所謂的學測考了國文、英文、數A,但是第二次,也就是所謂指考的那一次就沒有考了,我們今年的新制度是這樣嘛!
從本席出示的這個統計數字來看的話,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全國1,827個科系裡面,有1,813個參採學測的成績,其中國文、英文、數A加起來的比例相當高,尤其是國文、英文,分別有87.30%和88.29%參採,可是這在第二試是不考的,所以會有這種一試定終身的疑慮。然後我們就看到新聞報導說,和去年比起來,諮詢重考的人數竟然是加倍的,推測重考的比例會不會又升高。我們知道,過去3年的重考率其實是升高的,採行新制之後,會不會更促成重考率的升高?這個我們後面再來談。
我們現在先來看新的制度到底隱含哪些問題。本席希望教育部透過長期監測,在新制度開始上路的初期,就要發展出一套監測的方法,來看一下這個制度的後果、效應會不會發生,或者說有哪些後果、效應是我們要監測並且避免它發生的。第一個當然是我們剛剛講的學習歷程的階級bias,它的階級偏差、城鄉差異大家都在談,今天本席要提出一個大家比較少談的─專才的遺漏,也就是偏才學生被遺漏。
怎麼看呢?臺大電機系109學年度的最低錄取分數是421.3分,我們用類似的分數422.6分來做一個模擬,在原始分數和級分制的分數之間做一個換算。在本席出示的表格中,第1欄的學生A是一個偏才,他很可能在物理、化學方面是非常、非常top的一個學生,可是他也是一個沒有能力廣泛去讀他不愛讀的科目,然後平均分配每個科目成績、成為一個通才的學生。像這樣的偏才學生,如果培養起來,未來很可能是國家這方面的天才或專家。可是當我們不是採原始分數,而是用級分制來做為入學選才方式的時候,如果他的原始分數是422.6分,而他很可能國文、英文的分數沒有那麼高,可是他的化學、物理分數相當、相當的頂尖,可以有99分甚至100分,假設是這樣一個學生的時候,他的級分數是261。可是一個通才的學生B,他的化學、物理分數和學生A的差距高達將近20分,級分數卻是268,反而比我們剛剛看到的這個天份非常高的專才、這個天才學生的級分數更高。以臺大電機系來講的話,反而可能是學生A考不上,而學生B考上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有這種可能!
本席接下來出示的數據是111年學測評估出來的頂標跟均標的分數,根據這份資料,可以發現學生A和學生B每科原始分數的差距其實相當於均標跟頂標的差距;有這麼大的差距喔!
所以新的制度跟過去舊的制度最大的差別當然就是,我們把所謂指考的這一次考試也改成級分制了。換句話說,過去兩種不同的選才方式可以達成專才跟通才這兩種不同學生的選才,可以說是綜合跟平衡的選才制度,而現在會整個變成有遺漏偏才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一個天才,在學科上面,很可能那個18分,也就是非常難、鑑別度非常高的題目他都會。可是在這種制度下,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通才,重視的是學習歷程、整個經驗和綜合評量,所以當這樣的天才考不上他認為自己最應該進去,也就是他心目中頂尖科系的時候,第一個,會不會影響到重考率?第二個,學生會不會流失到國外去學習?我覺得教育部要趕快建立一個監測的計畫,好不好?
發言片段: 10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我簡要跟委員報告一下,委員剛才提的都是非常深入的分析,當然,原來的指考改為分科測驗,其實是跨了好幾年,整個討論……
發言片段: 11
管委員碧玲:我知道。
發言片段: 12
潘部長文忠:我想委員也知道那個過程。包含要不要改百分到級分……
發言片段: 13
管委員碧玲:這確實是高教教育目標截然不同的選擇。
發言片段: 14
潘部長文忠:對。我跟委員報告,有關委員剛才提到的,其實有一個做法非常重要,就是分科測驗後還會有加權。如果某個科系就是希望能招攬到在該領域有特殊成績的學生,在幾個科目都會有特別加權,這個部分我們會再留意。
發言片段: 15
管委員碧玲:這跟原來原始分數的制度還是不一樣!
發言片段: 16
潘部長文忠:委員剛才提到一個是教育部一定會這樣處理的,就是之後我們會以一些數據來做大數據的分析,也就是委員所談到的監測……
發言片段: 17
管委員碧玲:因為城鄉的差距……
發言片段: 18
潘部長文忠:如果涉及未來的政策,在跟社會對話的時候,我們會針對這個部分來做分析。
發言片段: 19
管委員碧玲:這種監測還包括學習歷程的城鄉差距。你可以看一下我出示的資料,在學習歷程當中,有關選修科目的部分,明星學校或都會區學校所開的選修課程是位於比較偏鄉的、非都會區學校的1.6倍!所以在學習歷程的部分有城鄉的差距。在新的制度裡面,學生的原始分數無法讓他翻身,他的突出被拉平了;然後去比學習歷程,又因為偏鄉,讓他處於弱勢!在我們過去的社會流動當中,偏鄉愛讀書的孩子可以藉由大學的訓練、大學的教育,而帶來整個家庭或者是他人生的社會階級流動,現在那樣的效果是不是受到很大的衝擊跟影響?
我希望你們監測,好不好?
發言片段: 20
潘部長文忠:好,我們會進一步瞭解。
發言片段: 21
管委員碧玲:因為我看了你們委託的研究計畫,裡面對於高教這些部分的研究計畫是不夠的。
發言片段: 22
潘部長文忠:好,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23
主席:請鄭天財Sra Kacaw委員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43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林奕華","萬美玲","張廖萬堅","吳怡玎","高金素梅","王婉諭","陳秀寳","黃國書","范雲","吳思瑤","何欣純","鄭正鈐","管碧玲","鄭天財Sra Kacaw","楊瓊瓔","高虹安","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游毓蘭","洪孟楷","陳椒華","湯蕙禎","林宜瑾","呂玉玲","孔文吉","李貴敏","陳明文"]
page_start 355
meetingDate ["2022-03-10"]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