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60

發言片段: 0
張廖委員萬堅:(9時45分)部長好!我們延續這個招聯會的問題,家長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我們辦公室也接到很多陳情,這次有5,766人沒有簽名被扣1級分,真的是人數滿多的,影響面也非常的廣。關於這樣的制度設計,剛才兩位委員都講了很多,當然家長聯盟說這個是設計不良,宣導不力。請問部長,我們到底有沒有改進的空間?剛才委員已經提過很多問題了,包括我們的國家考試是不是都用簽名這種制度設計?為什麼國考可以,但是這個新制考試的變革造成這樣的問題?請問我們有沒有改進的空間?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潘部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這一次這些學生因為沒有簽名被扣1級分,任何人都會替他們覺得很惋惜,但是因為簡章很早就發布,……
發言片段: 3
張廖委員萬堅:有沒有改進的空間?
發言片段: 4
潘部長文忠:關於這一部分,我也特別再請大考中心研議,過去那種方式雖然行之多年,就是請監考老師巡場時逐一確認,但是考生也抱怨很多,所以他們……
發言片段: 5
張廖委員萬堅:不過5,766人次沒有簽名被扣1級分這個事情很顯然比大家預期的高,影響層面也廣,這表示制度設計上確實有值得檢討的地方,所以我是希望既然大家這麼關心,我是第三位上來的,我還是要講我們接到很多這樣的陳情,我都跟司長聯絡過,我們希望你們應該要想辦法在三個月內或及早告訴……
發言片段: 6
潘部長文忠:我一定會請大考中心研議,如果簽名確認考生身分這件事情有必要性,在作法上或宣導上可以再怎麼精進,教育部會再請大考中心……
發言片段: 7
張廖委員萬堅:考選部對國家考試的規定是除了全部是選擇題的科目之外,不會要求學生另外簽名,這個也行之多年了,也沒有身分確認的問題。現在我們的學測已經有很多都是要用手寫的部分,國英數乙都一樣,有沒有必要還要再簽名?我覺得這真的可以檢討,才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很多家長跟我說,他去申請複查,這也不是一般的成績複查,是違規的複查,但是他也沒辦法去看,後來被確認之後,我剛才接到家長的電話,他說他周邊十幾位比較重視這個成績的家長都覺得這個影響太大了!剛才有人說差18,000名,有人說差8,000多名。這樣的話,他們只好報重考班啦!我想這個制度設計的目的絕對不是這樣,我們是要減少那個壓力。之後7月還有分科測驗,這也是新制上路,當時你們也沒有講到這個一樣會扣1級分,這是做為後來分發的一個依據,對不對?部長,這個部分有沒有檢討的空間?
發言片段: 8
潘部長文忠:大考中心在分科測驗簡章發布前會密集討論這個……
發言片段: 9
張廖委員萬堅:我聽說昨天有開會,他們還是希望維持,就是如果第一階段他的國英數乙是錯在沒有簽名,還是扣1級分,我是覺得這樣變成一錯兩罰,而且真的就像那個家長講的,他們只好去重考。我想招聯會變革考試、改變課綱的目的絕對不是讓學生做這種浪費時間的學習,他並不是因為學科能力不及,他是因為考試規範的錯誤,造成要延宕一年,我覺得這個對學生的學習、對我們的制度設計、對家長來說都是可以避免的。部長,你覺得呢?
發言片段: 10
潘部長文忠:委員,分科測驗正在做簡章發布前的最後確認,……
發言片段: 11
張廖委員萬堅:我聽說昨天招聯會有開會,針對……
發言片段: 12
潘部長文忠:我再請大考中心比較深入去做這方面的整個研究啦!
發言片段: 13
張廖委員萬堅:部長,我是覺得今天大家的態度很清楚,如果這個學生真的是因為新制,有的學生會緊張,心理素質的問題,他忘了簽名,被扣1級分,在用學測成績申請學校的部分,他已經受到處罰了,然後他選擇第二階段去參加選科考試,如果他用這個成績來分發,又要被懲罰一次。我覺得這個是一錯兩罰,而且逼學生不用選第二階段,直接重考就好了。部長是不是認同這種我這種講法?
發言片段: 14
潘部長文忠:這部分我們再請大考中心做更深入的研究。
發言片段: 15
張廖委員萬堅:我想大考中心昨天的討論是初步決定,這個初步決定在聽過立法院教文會各委員的反映與討論之後,我希望他們能夠有更明智的決定,好不好?
發言片段: 16
潘部長文忠:好,這部分我再請他們深入研究,因為現在分科測驗的簡章還未公布,而前面的這個部分跟後面有關連,應該怎麼樣處理會最適切,當然也考量到怎麼樣……
發言片段: 17
張廖委員萬堅:規範也要合理,他已經規定了,也處罰了,當然我們也沒辦法,只是要檢討為什麼會有5,766人。當第一階段他在申請學校的時候已經被處罰了,他在第二階段選考採計的時候又要被扣一級分,我覺得這個真的不合理啦!
發言片段: 18
潘部長文忠:委員,這部分我們再請大考中心研究一下,在第二階段採計的部分怎麼處理會比較適切。
發言片段: 19
張廖委員萬堅:感謝部長有這樣立場的回應,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對很多家長來講,不一定要浪費一年重考,我覺得這個實在是不好。
另外,大家也談到數A太難的問題,這個下禮拜或許可以再討論,不過我覺得這個真的會造成108課綱被大家質疑。大家希望課綱改了之後可以提升學習的興趣,如果考試很難,不是錯就是對,不是零分就是一分,這種兩極化設計,你看,滿級分的只有789人,占0.98%。我們當時討論認為合理的比率大概是2%到5%,所以數B是OK的,而數A是選考,為什麼要弄成這麼艱澀?這個在我們過去討論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建立題庫,還有出題能夠保持十年的穩定度,不要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覺無所適,太難的、太鑽牛角尖的也要學,我覺得這會讓我們原來108新課綱的精神受到一些質疑。
發言片段: 20
潘部長文忠:是,謝謝委員的指教,確實從今年算是第一年,數B的部分就維持得很好,數A的部分從數據看起來還是偏難,我想大考中心也瞭解,也一定會深切的思考,這表示數學還是能做得到,只是在A這部分以今年來講是偏難。
發言片段: 21
張廖委員萬堅:我想這些都是這次新制上路之後應該深切檢討的。
發言片段: 22
潘部長文忠:是,我們會以相關的基礎來累計,在這方面教育部還是持續支持大考中心要建立穩健的題庫。
發言片段: 23
張廖委員萬堅:剛才那個問題真的要跟他講,第二階段不要再……
發言片段: 24
潘部長文忠:因為他有一個試務委員會,我們把委員們關切的議題再請大考中心深入研議。
發言片段: 25
張廖委員萬堅: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跳到下一題。在前個會期我們通過了重點產業領域創新學院,剛才你的報告說已經有7個學校提出好幾個創新學院,多數都是半導體跟人工智慧領域,這些都是臺灣未來產業競爭的強項,尤其是這兩年疫情,我們都在討論臺灣缺人才,所以我們特別定了一個條例,也特別說服很多本來甚至抱持遲疑者,我們希望讓學校去辦。這兩天我們看到新聞指出,很多中企在臺灣設立一些獵人頭公司,針對企業去挖人才,甚至竊取機密。當時我們在審查這個條例的時候就提到,我們現在在學校裡培育重點產業領域的人才,結果他們就很明顯的掛在那邊讓人家獵人頭,當然他們還沒到公司去,還沒有機密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有一半是企業出資,一半是政府培育,那麼我們怎麼讓這些人才能夠在臺灣為臺灣的企業所用?不然我們培育出來的人才都外流,恐怕也不是我們當初訂定這個條例,大舉用比較實驗的方式來培育人才的目的。
發言片段: 26
潘部長文忠:委員當時在審查創新條例時就有提出很多很前瞻的提醒,對企業資金的來源一定要把關,這個因為跨部會確實能夠做到,絕對不會有一些不當的來源,包含中資的流入。在目前來講,因為現在能夠提出來的都是企業出一半的資金,這當中有很多都是在鼓勵,甚至是協助這些參與的學生,當然他們就很希望透過獎學金等等的優惠措施,讓這些企業所培養的人才也能夠為企業所用。
發言片段: 27
張廖委員萬堅:當時也有很多委員提出,各個學校,包括臺大、清大、陽交、成大、中山,這些學校設立了,很好,是我們特別定了一個條例,政府還出錢培育的人才,那麼我們怎麼樣去瞭解這些碩博士班畢業生以後的流向,並且鼓勵?我們當然沒辦法懲罰,就是鼓勵。
發言片段: 28
潘部長文忠:因為當時委員們說不應該用硬性的方式綁住……
發言片段: 29
張廖委員萬堅:我瞭解,臺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
發言片段: 30
潘部長文忠:但是希望能夠用激勵、獎勵的方式來媒合,因為不只政府出錢,企業也……
發言片段: 31
張廖委員萬堅:我們就是太自由,非常自由,但是我看到這兩天的新聞,也坐實了本席的擔心。
發言片段: 32
潘部長文忠:我們會請成立研究學院的學校特別留意這件事,那是國家跟企業共同合作培養國家非常頂尖的人才……
發言片段: 33
張廖委員萬堅:我覺得你們應該跟經濟部或勞動部或法務部有更積極地聯繫,保護這些人才能夠留臺。
發言片段: 34
潘部長文忠:這部分我們會特別留意。
發言片段: 35
張廖委員萬堅:國發會在2月17日公布了一個移工久留的方案,其中一個是鼓勵外國學生來臺灣,蘇院長也拍胸脯說,2030年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8萬人留臺。我們看一下數字,從小英政府執政後開始提倡新南向,新南向確實有一些成效,即使有疫情的關係,學位生的人數從1萬7,000人,到110年度大概增加一倍,僑生也從2萬4,000人增加到2萬6,000人,略為增加。經統計,101年到110年在臺灣畢業的這些學生約有7萬8,000人,大概不到一半會留在臺灣。請問部長,從110年到119年,這未來的九年、十年,如果有一半的學生留在臺灣,那麼外國留學生跟僑生的人數要達到16萬人,你們有沒有把握?
發言片段: 36
潘部長文忠:這就是跨部會、總統跟院長都非常重視,過去對境外、僑外生來說,說真的他們就是到臺灣求學,其實我們從這些年也瞭解到,很多僑外學生也很期待有機會在臺灣工作,甚至可以留下來,變成我們的……
發言片段: 37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有沒有規劃方案或是配套措施,不管是獎學金也好,或是4月底要上路的……
發言片段: 38
潘部長文忠:這部分以過去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境外學生的經驗,他們常常遭遇到的問題是,在招生的時候學生都會問,來臺灣以後,他們有沒有機會留下來。針對大學的部分,就勞動部之前公布的,相關的法制大概4月份就會完備,這部分就是過去一些境外學生所期待的,在臺灣如果能夠有更長的居留,也有工作的機會,他們到臺灣求學的意願會大為增加。這是各大學回饋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現在也朝向這樣的方向,因為跨部會才有辦法突破過去在招收國際學生上面的一些瓶頸,這些對臺灣從育才、到留才、到攬才有很大的幫助。
發言片段: 39
張廖委員萬堅:院長已經講了,僑外生留臺工作要8萬人,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發言片段: 40
潘部長文忠:我們也是朝這項目標在努力。
發言片段: 41
張廖委員萬堅:若是你要達成,就要有相當的配套,你怎麼樣達成?你如果培養了一些人,但產業都不需要,只是為了學校要收學費、要招人頭,那也沒有用,甚至產生我們講的假……
發言片段: 42
潘部長文忠:針對未來攬才、招生的這個領域我們有做過討論。
發言片段: 43
張廖委員萬堅:這部分我們希望聽到教育部更具體的規劃,我們去辦座談會,企業界都唉唉叫,關於中級技術生、國際生,我們有這個方案,但到底有沒有用?過去十年我們才留了三萬多人,未來九年要留到8萬人。
發言片段: 44
潘部長文忠:這次因為有制度上的一些突破,才有辦法……
發言片段: 45
張廖委員萬堅:還有更多的誘因跟政策,請讓我們瞭解。
發言片段: 46
潘部長文忠:是。
發言片段: 47
主席:請吳委員怡玎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434
meet_id 委員會-10-5-22-2
speakers ["賴品妤","林奕華","萬美玲","張廖萬堅","吳怡玎","高金素梅","王婉諭","陳秀寳","黃國書","范雲","吳思瑤","何欣純","鄭正鈐","管碧玲","鄭天財Sra Kacaw","楊瓊瓔","高虹安","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游毓蘭","洪孟楷","陳椒華","湯蕙禎","林宜瑾","呂玉玲","孔文吉","李貴敏","陳明文"]
page_start 355
meetingDate ["2022-03-10"]
gazette_id 1113901
agenda_lcidc_ids ["11139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3901_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