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676

發言片段: 0
管委員碧玲:(12時23分)謝謝主席。次長,今年有五千多人次的同學沒有簽名將要被扣分,其中平均的狀況是每一位同學只有一科沒簽名?還是同樣一位同學會所有科目都沒有簽名,你們有沒有掌握狀況?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劉次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劉次長孟奇:有八成五的同學是一科。
發言片段: 3
管委員碧玲:那還好,但仍然有百分之十五的同學很可能整體扣分下來的影響非常大,對不對!
本席要談的是違規處理辦法第十二條,我希望你們能夠從一個邏輯錯置的角度去看看是不是要修改,沒有簽名並不代表他可能是槍手,但是你們卻為了一個要找出槍手的制度,做一件與公平比較學生學科成就完全無相關的事情,然後你們說如果沒有處罰則不具公平性。
我覺得以考試而言,大家都在追求分數的高低、追求成績的成就,到底公不公平,應該要在這個部分公平才叫做沒有影響公平,對不對?假設監考老師在答題過程之中會打斷學生的思緒,但是當每一位同學都被打斷、都影響到他答題的時候,這個部分是公平的,這也是一種公平,對吧!
而同學的分數其實跟有沒有簽名完全不相關,你卻把它拿來作為扣分的基礎,我認為是邏輯錯置,請你們好好地檢討!今年當然已經沒有辦法,因為這是法規命令、是有法律效力的,如果不照著做、不扣分是有問題的,但是你們創造了這種邏輯錯置的扣分,我認為是不妥當的,請你們回去好好檢討,好不好?
發言片段: 4
劉次長孟奇:是。跟委員報告,在分科測驗的時候還是同樣必須簽名,這部分我們再跟大考中心討論一下,照理講這應該可以在監考程序及技術上適度提醒,我們可能用這個方式來兼顧兩者。
發言片段: 5
管委員碧玲:對,因為這部分不是在考驗學生的學科成就;這是在懲罰學生的基因,有一些學生的緊張程度是他的神經系統、基因的問題,但是你卻因為學生的先天條件、容易緊張而扣他的學科成績,這完全是邏輯上錯置,請回去好好地討論。
發言片段: 6
劉次長孟奇:我們會再跟大考中心商量如何在技術上精進。
發言片段: 7
管委員碧玲:另外,今天這麼多委員質詢的時候,次長常常說:大考中心怎麼樣、大考中心怎麼樣。沒有錯,考試確實跟大考中心有關,各大學要選才時是以他們為主體,但是也不能夠這樣,當人民期待教育部領導教育政策的時候,有關教育部跟大考中心之間,我希望並非如同剛剛次長講的,都是大考中心怎麼樣、我們還不知道;或者是大考中心怎麼樣,你要絕對尊重嗎?我希望教育部要有教育部的政策,好不好?
接下來,我還是回到我上一次質詢提到的,當我們的考招制度變成鼓勵通才,當然鼓勵通才非常好,我們希望學生多元學習,這就是「98課綱」最重要的理想,這個理想也非常好、我們都支持;其中要以「素養」作為學生發展上的重點、學習的重點,這部分我們都很支持,讓學生不要斤斤計較於分數的差別。但畢竟教育是適才適性、因材施教,有一些同學很可能就是偏才、可能將來會變成國家某專業領域上非常頂尖的人物,可是當指考制度由原始分數百分制改成級分制的時候,就產生了全面性抹平成績、模糊成績的考招制度。
本來學生準備要指考,尤其專業科目很多的時候,假設我們拉大差距、讓他題目很難卻考高分,那表示學生是這方面的專才,他將來很可能是國家某一個領域非常重要的領導人物、很高成就的領導人物嘛!可是你卻認為那個不對,因為這一科很高分而拉大這位同學跟其他人的距離,這樣不對!因此你要抹平、模糊化他的成績,你要讓他從級分制裡面先被篩檢。但你知道級分制篩檢的是什麼嗎?請參閱簡報,這個制度要的是通才嘛!以這個例子來說,考422.6分的人比起414.1分的人,最後轉成級分制還比別人少了7級分,你是鼓勵平均、鼓勵通才,這是在懲罰專才嘛!
你要改成級分制的最重要原因,是希望學生不要因為1、2分的差距影響學習,可是改成級分制以後,他們還是一分、一分在計較分發,你知道我意思嗎?假設現在臺大電機系在同一個級距中有1,000人要爭取100個名額的時候,還是一分、一分在分發嘛、還是分分計較嘛!當你們在分分計較做分發的時候,制度卻在前面把天才篩選掉而沒辦法進來分分計較!當同一級分裡面還是要分分計較的時候,學生的學習也還是會分分計較,這個是邏輯矛盾呢!
剛剛高虹安委員也提到,你們還是講不出為什麼要把現在指考分科改成級分制的學理基礎,那就是我剛剛講的那兩個理由啊!這兩個理由都是在懲罰專才、都是會讓偏才遺漏。但是如果真的讓偏才拉高分數了,如同簡報中的第二點,假設讓他的數學或是某一科拉高分數、跟別人落差很大,這位學生取得可以優先選擇符合該專才的科系,這不就正好是因材施教、正好是適才適所嘛!
當然,這個問題我還沒得到答案,把分科測驗改成級分制或許有你們的教育哲學在裡面;但在取才上面,我們應該維持兩種相異的取才典範同時並存,來兼顧不同素養的學生,因為通才也是一種素養、偏才也是另外一種型態。因此我還是要進一步瞭解,這個制度是不是真的能落實你們的理想且無法改變。
發言片段: 8
劉次長孟奇:跟委員報告,最早是106年的時候採取45級分,在去年的時候,我們擔心45級分會發生同額錄取的情形,因此招聯會邀請很多團體進行討論,經過兩次大討論之後,招聯會決定從45級分調整到60級分,目前60級分當中每個級距大概是1.5分。例如當時全教總提出的主張,他們希望天花板是浮動的,無論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這是他們主張的理由。那60級分的話,目前我們至少讓它差距是在1.5分左右,老實說,並不是像學測15級分的6分間距,所以它的模糊化並不像剛剛所說的……
發言片段: 9
管委員碧玲:你們已經盡量降低模糊化的距離,那我們再來進一步探討,好不好?
發言片段: 10
劉次長孟奇:好,謝謝。
發言片段: 11
主席:鄭正鈐委員質詢完畢後,先處理臨時提案。
請鄭委員正鈐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436
meet_id 委員會-10-5-22-3
speakers ["林奕華","張廖萬堅","萬美玲","黃國書","陳秀寳","王婉諭","吳思瑤","林宜瑾","何欣純","范雲","吳怡玎","賴品妤","陳椒華","高虹安","管碧玲","鄭正鈐","游毓蘭","高嘉瑜","廖婉汝","蔡易餘","楊瓊瓔","邱志偉"]
page_start 375
meetingDate ["2022-03-17"]
gazette_id 1114201
agenda_lcidc_ids ["1114201_00011"]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111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實施考招新制之問題檢討與如何改 善命題穩定度不足」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4201_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