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872

發言片段: 0
蘇委員治芬:(12時23分)主委,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因為鄉親跟我反映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所以無法在電腦秀給你看,蒜頭已經到腐爛這種程度,還能夠進口進來,今天雖然防檢局局長沒有來,但是我要請主委注意一下。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農委會陳主任委員說明。
發言片段: 2
陳主任委員吉仲:是,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3
蘇委員治芬:會後請你派一個人過來跟我拿這張照片。
發言片段: 4
陳主任委員吉仲:好,再麻煩委員提供資料。也特別跟委員報告,根據我們得到的資訊,今年大蒜進口數量應該會大幅度減少,因為像阿根廷等地區的產量也有受影響,而且我也已經核定農糧署……
發言片段: 5
蘇委員治芬:我看這樣的品質不像新蒜,它雖然是進口蒜頭,但看起來不像新蒜,它有腐爛,所以也有可能是進口國外腐爛的蒜頭進來。
發言片段: 6
陳主任委員吉仲:瞭解。
發言片段: 7
蘇委員治芬:第二件事情就是元長鄉化製場暢展實業有限公司,主委有沒有掌握這件事情?
發言片段: 8
陳主任委員吉仲:有,昨天畜牧處張經緯處長就有給我,我們現在有到屏東的化製場協助處理。
發言片段: 9
蘇委員治芬:如果我的選區有一些死豬無處安置,那該怎麼辦?
發言片段: 10
陳主任委員吉仲:我現在對接到屏東,因為屏東有3間,所以現在在做這樣的處理。
發言片段: 11
蘇委員治芬:你找一個窗口給我,好不好?如果我沒有地方安置的時候可以……
發言片段: 12
陳主任委員吉仲:我請經緯處長跟委員聯絡,因為他昨天第一時間就有傳給我,好像是晚上6點、7點左右。
發言片段: 13
蘇委員治芬:對,大家也是昨天晚上知道這件事,謝謝主委,請回座。
接下來請中研院劉副院長看一下簡報,這就是你們今天的業務報告。中研院建議農業部門在增加生質能方面,首先應針對既有農林牧廢棄物有機資材與料源,規劃其集中收集、處理、再能源化利用之推動方案,包含農村營運模式、利害關係人推廣等。我國每年農業廢棄物約有568萬噸,包括農業生產未利用殘體等。我國生質發電量可能不高,但若能取得穩定料源,再加上其規模相對小型,技術亦相對成熟,不失為一個穩定的能源選項。副院長,這個東西是對的嗎?
發言片段: 14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15
劉副院長扶東:是。
發言片段: 16
蘇委員治芬:這個前提我們兩個在這邊應該有共識嘛!對不對?
發言片段: 17
劉副院長扶東:是的。
發言片段: 18
蘇委員治芬:我也非常感謝今天召委安排中經院、中研院出席,尤其是中研院的學術背景及研究能量,對臺灣的政策面和執行都有相當的幫助。繼續就教副院長,請問你覺得農委會有沒有低估農業廢棄物的總量?
發言片段: 19
劉副院長扶東:這件事情請環變中心主任說明。
發言片段: 20
主席:請中研院環變中心陳主任說明。
發言片段: 21
陳主任于高:我們這個研究是從一些研究資料來的,實際的數字農委會應該比我們更清楚。
發言片段: 22
蘇委員治芬:對,你們提到農業廢棄物,包含稻殼或廢棄的菇包等,這些屬於生物性的資源他們的輔導措施是輔導農民就地處理,回歸農地使用。我會舉這個東西為例是想要跟我們的學術單位談,如果我們低估農剩料或是沒有辦法抓準目前的產出量,雖然我們有基準年,但是這樣就會影響到baseline。
發言片段: 23
陳主任于高:是的。
發言片段: 24
蘇委員治芬:好,既然我們有共識,就繼續往下探討。如果一年的農業廢棄物是568萬噸,以含碳量50%來計算,這樣設算下來,整個碳排量是1,000萬公噸。有沒有共識?
發言片段: 25
陳主任于高:這是含碳量。
發言片段: 26
蘇委員治芬:對,是含碳量,也有共識。溫減法通過以後,對農委會最大的壓力是減量技術、碳廢技術和跨域減排,這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和中研院建議的報告都有提到。農業因其商業生產特性,在管理、採收運輸等過程中都會產生較高的碳排,所以我今天要談的重點就是在採收和運輸的過程都會產出較高的碳排這邊。至於事業廢棄物的部分,因為對於碳排我們一定要抓一個正確的基準線,這個基準線要如何才夠精準,對於我們的碳排或者負碳排才不會犯下數字上的錯誤。
我們的農廢燃燒被大幅度的低估,請看到簡報上作物殘體燃燒的數據,我們的基準年是2005年,但2005年作物殘體燃燒是沒有資料的,2012年只有一點點。所以我是提醒中研院,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時如果你們引用農委會資料,像這個圖表,我就覺得它有失真,你們同意嗎?
發言片段: 27
陳主任于高:是的,所以需要更精準地去盤點。
發言片段: 28
蘇委員治芬:對,要更精準地盤點。那麼農剩料到底要怎麼處理?看起來農剩料都是就地粉碎、就地做成肥料,否則就是焚燒,如果農剩料無法成為肥料,那麼農民採取的方式可能就是焚燒,而焚燒還是會產出碳排。根據上一張圖表,農剩料燃燒所產生碳排的估值太低了,幾乎都看不到,所以這個部分請中研院再繼續研究,我們是希望這個研究能讓農委會有一個更精準的方向可以走,在路徑上不會犯錯。
據我的計算,如果我們推動農業剩餘資材在地應用、在地發電,比如只要3,500噸的樹枝農剩料,就可以擁有500萬度生質能的發電量,可以提供1,229戶、約4,916人一年的用電。以鄉來講,我們的人口約2萬2,000人,把它乘以八成或七成,就是在地住的人口。這樣幾乎就占了一鄉的三分之一,可以滿足他們的用電。那麼我們要怎麼去盤整這些農剩料且如何集中運用?
所以很重要的是,農委會要做盤點,還有要公告農業再生資源;而中研院在做學術的研究資料時是不是可以要求農委會提出更精準的資料?第二點是合理評估農業廢棄物的總量,這樣做學術研究時也比較不會犯錯,請你們儘速建立主要農產品碳排的計算基準。另外,這個部分請主委在座位上聽一下,要清查各縣市農業廢棄物的類別及總量,這樣你那1,000個要做生質能或是回收再利用的點才會更精準。還有如何在管理、採收運輸等過程中減少碳排,這個我們希望以後可以看到。
我再請教副院長,中研院是不是有一個臺灣深度減碳政策的幕僚會議,好像有定期開會,副院長,你知道這件事嗎?
發言片段: 29
劉副院長扶東:是的。
發言片段: 30
蘇委員治芬:因為我看過你們的會議紀錄,都是由院長親自主持。有關於中研院給臺灣2050淨零的建議裡提到,此份2.0版的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聚焦在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下的減碳科技評估。這份會議紀錄有出席委員,在去年4月20日召開,是院長主持的。
發言片段: 31
劉副院長扶東:對,他已經開過多次的會議。
發言片段: 32
蘇委員治芬:今天院長沒有到,我可不可以請副院長協助我,因為我也在我的選區推動一個碳中和的循環綠能基地,我最主要的用意是打造海口新經濟,也就是說,像臺塑六輕這樣的碳排大戶,它占了臺灣約五分之一的量,讓它跟氫氣結合,再透過觸媒轉化成甲烷。是不是請副院長回去跟院長報告這件事情,請他也關注我目前在推動這個議題,好不好?
發言片段: 33
劉副院長扶東:好。
發言片段: 34
蘇委員治芬:謝謝副院長!
發言片段: 35
主席:請曾委員銘宗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268
meet_id 委員會-10-5-19-6
speakers ["謝衣鳯","林岱樺","邱議瑩","楊瓊瓔","陳明文","邱顯智","陳亭妃","高虹安","呂玉玲","孔文吉","蘇震清","邱志偉","賴瑞隆","蘇治芬","曾銘宗","翁重鈞","廖婉汝","高嘉瑜","陳椒華","蔡易餘","洪孟楷","蔡壁如","張其祿","鍾佳濱","李貴敏","林德福","邱臣遠"]
page_start 169
meetingDate ["2022-03-17"]
gazette_id 1114301
agenda_lcidc_ids ["1114301_00004"]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經濟委員會第6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經濟部首長率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首長就「農業 淨零排放現況、展望以及達成農業部門負碳排之可能性評估」進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4301_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