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32
發言片段: 0 |
---|
高委員虹安:(14時55分)蘇院長好。上個月國發會有預估今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可以破4%,表現其實非常亮眼,同時我們也看到產業的競爭力,在產業力爭上游的同時,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只是喊口號加油,更要積極整備製造、生產等等的基礎環境建設,也包含應對國際的趨勢。所以為什麼這次大停電事件引起企業界很多的輿論,因為大家選擇在臺灣投資、在臺灣生產,因此希望國內要有一個穩定的基礎建設,讓大家可以安心來生產。 |
今天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來請教院長,在行政院的政策方面,如何進行政治為經濟服務的相關整備。最近有兩件大事,對於企業界來說其實都相當憂慮,而且他們也希望積極來準備。首先是歐盟在去年訂了碳邊境調整機制,在這樣的法規之下,2023年我們的企業就即將會面臨到從歐盟進口產品時,需要準備申報所有碳排相關的資訊,並且於2026年時就會實際被收取碳關稅。在歐盟訂了相關機制後,有非常多市場都預估接下來美國、日本也會跟進。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很多國際大廠都簽了RE100,也就是接下來有許多供應鏈都要做碳中和,這也會對於潔淨能源即綠電的部分有相當要求。過去的ESG是企業自主性進行社會回饋,但現在是實打實地要求他們做,並且要對他們收錢,這些都是成本。剛才我一開始提到國發會對於企業在今年的競爭力成長有非常正面的看待,但我必須要提醒院長及相關部會,如果不好好正視這件事情的話,在短時間、幾年內不好好處理碳中和,如潔淨能源這個部分的話,企業競爭力很有可能會下降。 |
另外,雖然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主管機關是環保署,但在第十四條裡有提到碳盤查,如果企業要做淨零碳排或減碳、碳中和等,第一件事就是要先瞭解我們的企業目前生產的狀況、碳排是多少,所以碳排的揭露會是首當其衝的挑戰。對於該法第十四條來說,經濟部應該會是最大宗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以經濟部工業局做了一些在辦公室裡做的事情,但我看到數字有點擔心,比如說這裡寫到做了3,000人次的平臺,就是你們有提供一個工具,但只有3,000人次的點閱率;另外你們說有做輔導,但卻只有100場次的輔導,以及10場次共計300人次的輔導。其實這些數字我覺得太低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金管會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的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都要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超過1,600公司都要揭露碳排放,同時20萬家中小企業都嗷嗷待哺,他們也說要碳盤查。但目前能夠做碳盤查的能量,全臺只有7家查驗機構,如果一下子這麼多中小企業都要進行碳盤查的話,其實查驗能量真的有可能不足以應付。因此請教院長,如果要因應這樣的國際趨勢的話,有這麼多的產業界需要做碳盤查,現在要如何協助他們提升檢驗的能量?請問經濟部又有什麼的政策工具可以鼓勵這件事情,讓他們可以快速地進行?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行政院蘇院長答復。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174 |
---|---|
meet_id | 院會-10-5-4 |
speakers | ["蔡其昌","高金素梅","魯明哲","廖婉汝","林奕華","吳琪銘","王婉諭","孔文吉","王美惠","陳瑩","張其祿","吳斯懷","溫玉霞","劉世芳","湯蕙禎","許智傑","傅崐萁","林俊憲","高虹安","陳椒華","蔡壁如","賴士葆","陳玉珍","林文瑞","黃世杰","吳怡玎","吳琪銘","鄭正鈐"] |
page_start | 81 |
meetingDate | ["2022-03-22"] |
gazette_id | 1113701 |
agenda_lcidc_ids | ["1113701_00004","1113701_00005"]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4次會議紀錄 |
content | 施政質詢 對行政院院長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繼續質詢─ 繼續質詢─ |
agenda_id | 1113701_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