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122

發言片段: 0
吳委員思瑤:(14時11分)署長,難得有機會跟您在質詢台上做一些政策的探討。今天我們在審議要從溫管法提升到氣候變遷因應法,不外乎是臺灣要接軌國際,而且我們要以國家總體的高度,更宏觀、更全方位,而且要更跨部會來協力,所以有這樣的方向,當然沒有人是outsider,每個部會都是局內人。今天我要跟您分享,教育部can help,大學更是重中之重,希望透過我的質詢,可以讓您在政策端能夠多去借助教育部的政策能量及大學的學研能量,中央有永續會來帶頭,而地方,我們鼓勵要成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所以中央與地方都要動起來。在永續會的基礎之下,十二個部會都有任務,今天張署長站在這,就因為您是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專案小組的負責人,我看到教育部確實在裡面,但是它扮演的角色似乎不多,我大有意見。整部法案有六十二個條文,看起來教育部會落在第五章教育宣導部分,事實上我也要說,教育部can help,can help more and more。我想請問署長,您覺得教育部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環保署張署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張署長子敬:今天的前面答詢我有提到過,徵收碳稅或者未來因應氣候變遷,其實科研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也把碳費的使用在科研這部分認為它是很重要的,所以未來有關學校研究的部分,我們會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另外,我們最近送出的組織調整,希望把檢驗所及訓練所合併為環境研究院,我們希望它能夠有機制可以跟相關研究單位合作。
發言片段: 3
吳委員思瑤:來串接?
發言片段: 4
張署長子敬:是。
發言片段: 5
吳委員思瑤:謝謝署長的回答,您除了從教育導入的角色之外,還特別強調了科研,未來也會有新的組織要強化科研的能量,當然這方面不只教育部,可能還有科技部的support。我這裡為您彙整出來,我長期關心教育政策,教育部can help有四大面向,第一個,教育當然回應你們的法律條文,作為宣導的場域,教育就是要承擔責任,讓人人成為永續意識的現代公民,這沒有問題,有入法了。第二個,校園可以作為SDGs的實踐主體,這件事情其實從幼兒園、國教、高教,乃至於社區大學,我們要每一個校園都能夠成為綠色校園,所以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淨零碳排的重要場域。第三個,剛剛署長回答得很好,我們要以學術研究的能力來強化政府的政策,而且還可以培育人才。第四個,我要特別指出並分享給署長,您作為這個小組的召集人,企業有CSR,大家都在做淨零碳排、永續環境,而大學有USR,就是教育部現在正在力推的政策,即大學的社會責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跨域協作機制,環保署可以來擴大合作。
我提出來的教育部can help有四大面向,現在有18所大學已明確承諾要達到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甚至私立的南華大學,南華大學在2028年就要做到100%的碳中和。此外,成大、逢甲、朝陽科技、臺大、北科大、屏科大、中原大學都比政府還超前,是2049年前,每個大學都訂定自己碳中和的年限。另外,有10所大學都比照我們的條文,是2050年。
我要把這個訊息分享給署長,當每一個大學都動起來的時候,大學是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大學如果動起來,政策就比較能夠推得動,所以我把這個資訊分享給您。資科司的郭司長在這裡,未來您是作為我長期要求大學部,教育部要有一個SDGs的統合機制,應當就是落在資科司。
我很快速地跟署長分享一下現在各大學在做的努力,回應聯合國SDGs的17項指標,大學都以此實踐來作為新時代大學的轉型。國際排名部分,我這裡列出來的是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SDGs包括淨零碳排的實踐都會成為高教國際排名的重要指標,所以臺灣有18所學校已經列出他們的具體年限,而今年入圍泰晤士高教,長期所關切的排名,臺灣是進步了,有45校入圍,去年只有35校。
大學評鑑部分,現在教育部也在本席的要求下,把SDGs的實踐納入大學評鑑的參採,所以大學是有工具、有方法,系統性在推動。而民間更多了,天下、遠見,以及很多的研究基金會都把大學社會責任(USR)扣合著淨零排放,作為重要的民間評比指標,所以大學真的都動起來了。這頁簡報我就不贅述,會後可以提供給署長。大學有多少USR可以幫助環保署進到社區、進到城鄉,去推動淨零排放的策略,大學可以幫你做,進入您達不到的地方。
我今天的質詢是要分享給大家,教育部可以做更多,在整個法案當中,對於教育部只有一小部分的文字,也許這是一個基本法,但是執行的面向有這麼多,我具體建議跨部會的合作就由署長主導,您是不是可以跟教育部,除了借助大學的學研能量之外,社會實踐的能量也來幫政府一把,請署長綜合回應一下好嗎?
發言片段: 6
張署長子敬:我很感謝委員提出這些方向,我們跟教育部其實都有很好的合作,包括他們推動環教設施場所,也包括校園的綠色化學推動,這些我們都合作在做,所以剛剛委員提的這幾個方向,我們可以跟教育部再進一步的好好來談。
發言片段: 7
吳委員思瑤:善用大學的USR能量。
發言片段: 8
張署長子敬:是。
發言片段: 9
吳委員思瑤:大學真的很好用,大學很樂意成為淨零碳排的最好助手。
發言片段: 10
張署長子敬:原來都只有教授來幫忙,也許我們可以跟學校有更多的合作。
發言片段: 11
吳委員思瑤:要讓學生成為實踐的力量。謝謝署長、謝謝司長、謝謝主席。
發言片段: 12
張署長子敬: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13
主席:請張委員育美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572
meet_id 聯席會議-10-5-26,19,20,15,23,22-1
speakers ["賴惠員","謝衣鳯","洪申翰","陳椒華","張育美","林淑芬","何欣純","蘇巧慧","江啟臣","蘇治芬","黃國書","黃秀芳","郭國文","高虹安","萬美玲","鄭正鈐","林德福","賴瑞隆","林宜瑾","莊競程","洪孟楷","陳秀寳","吳怡玎","高嘉瑜","劉世芳","范雲","徐志榮","賴品妤","林奕華","吳玉琴","王婉諭","湯蕙禎","陳素月","吳思瑤","羅美玲","管碧玲","張其祿","廖國棟Sufin‧Siluko","孔文吉","楊瓊瓔","邱顯智","邱泰源","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邱志偉","陳瑩","蔡易餘","蔣萬安","蔡壁如","張宏陸","李昆澤","林楚茵","陳亭妃","張廖萬堅","沈發惠","魯明哲","楊曜","邱議瑩","林為洲","翁重鈞","賴香伶","陳超明","劉櫂豪","王美惠","蘇震清","何欣純","鍾佳濱","劉建國"]
page_start 1
meetingDate ["2022-05-11"]
gazette_id 1117901
agenda_lcidc_ids ["1117901_00002"]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經濟、財政、內政、交通、教育及文化六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紀錄
content 審查( 一) 行政院函請審議「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 二) 委員洪申翰等39 人擬具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三)委員蘇治芬等25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部 分條文修正草案」案、(四)委員吳玉琴等21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五條之一、第五條 之二及第十九條條文修正草案」案、(五)委員陳椒華等18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部分條 文修正草案」案、(六)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七)委員吳 怡玎等21 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 八) 委員蔣萬安等19 人擬具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九)委員林淑芬等20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部 分條文修正草案」案、(十)委員何欣純等16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案、(十一)委員蘇巧慧等25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十二)委員陳亭妃等 16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十三)委員張育美等20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 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十四)委員洪孟楷等20人擬具「氣候變遷法草案」案、(十五)委員謝衣 鳯等17人擬具「氣候變遷應變及調適法草案」案、(十六)委員鄭麗文等17人擬具「氣候安全應變 及調適法草案」案、(十七)委員江啟臣等18人擬具「氣候變遷因應及調適法草案」案、(十八)委 員劉建國等16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十九)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溫室 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案、(二十)委員楊瓊瓔等20人擬具「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 案」案
agenda_id 1117901_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