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510
發言片段: 0 |
---|
吳委員思瑤:(11時22分)部長好!大家辛苦了。在臺灣的社會現場,我們常常聽到臺灣要加強跟國際接軌的說法,也往往聽到臺灣人說臺灣不夠國際化,既然社會有這樣普遍的思維,那當然要從教育下手,可是在一些邁向國際的教育政策上路的同時,我們卻招致了一些誤解跟阻力,本席的立場一向很一貫,興利和防弊一樣重要,防弊不能大於興利,但是對於各項政策,我們確實要把可能的弊端把關到最好。所以本席今天的質詢就是兩個主題,一個是放寬港澳學生來臺就讀高中的政策,一個是臺灣的雙語教育,對這兩項的態度都是防弊跟興利一樣重要,但也不能因噎廢食。 |
4月25日發布修正的香港澳門居民來臺就學辦法,事實上確如部長今天稍早所說,乃是配合國發會也是配合內閣的政策大方向,目的是為強化延攬國際的優秀青年學子,這個是政策的大方向,本來是好事一件,可是卻遭致很多爭議,今天本席會協助部長把這些爭議一一釐清。 |
我長期一直在論述臺灣的國際教育有很多優勢,要讓臺灣教育可以成為臺灣軟實力一個很好的競爭力,你們就要勇敢地讓臺灣的教育成為新的品牌,不管是華文教育的世界中心、科技創新的學習據點、公衛醫療的教育大國、民主體驗的學習基地,乃至於臺灣的技職很強,放眼打造臺灣成為東亞技職教育的中心,還有本席一直在說的文化能量,臺灣可以透過教育,讓臺灣成為亞洲的藝術文化交流中心,這些都告訴我們在國際教育這塊我們是有潛力的,要大步向前。 |
而實際上,這幾年一來新南向政策拓展有成,二來因為香港的反送中事件,我們呈現在國際教育就東協國家、新南向國家、鄰近國家的招生,確實都反映了我們的優勢,招生數確實都成長了,而國際教育也成了少子化高教現場的另外一個新的出路、新的生路,所以高教轉型發展國際教育甚至本席一再催生的國際教育專法,這些我們都在努力進行。本席花了一些時間把這些背景講清楚,就是希望教育部能夠強而有力地向外論述,我們要開放港澳青年學子來臺就讀高中,不能僅從這個片面政策來看,應當回到宏觀的政策脈絡來解讀。 |
現在我們就來逐一檢視,本席相信我的數字、數據跟論述應當都是正確的。我的標題是「布局全球,青年攬才」,事實上港澳生不是例外,我們現在對於港澳生開放高中就學管道、申請入學方式、就學身分乃至於監護人的要求,從原本比較嚴謹到放寬後,其實它的標準跟所有外國學生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港澳不是例外,我們沒有大放送,原本港澳生只能就讀華僑高中,現在跟一般外國學生一樣,也可以來臺灣申請就讀一般的公私立高中;至於入學申請方式,過去港澳生需特別向中央申請,現在跟外國學生一樣,向各該學校申請就可以了;在就學身分部分,港澳生未來可以就學這個理由申請居留,這也跟外國學生一模模一樣樣;而監護人也是跟外國學生一樣的標準,一樣的把關,需為無犯罪紀錄且年所得90萬元以上的本國人或是學校校長、董事長、董事具監護資格者。由上述可知,我們布局全球向青年攬才,港澳生不是例外,跟外國學生標準完全一致,所以教育現場也不應當有差別待遇,何況港澳與我們距離如此近,我們當然更有好的機會可以吸納他們。對本席上述所做整理,請問部長是否同意且政策方向確實如此?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教育部潘部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謝謝委員這麼有系統的整理,尤其委員一向都主張臺灣的教育面向國際,應該有機會爭取國際優秀青年學生到臺灣來求學,在相關的作法上,我們也是逐步的往這樣的方向努力,這次開放港澳學生來臺就是依據求學就學的概念,且都比照外籍學生的標準來思考。 |
發言片段: 3 |
吳委員思瑤:針對大家擔心開放港澳學生比照外國學生會形成紅色破口這件事情,本席反而認為我們透過嚴謹的把關,可以進一步打造臺灣社會的民主防禦機制,也就是我們不會讓它成為紅色的破口,反而能夠正向的打造更強、更有力的民主防線。有人擔心港澳學生來讀高中會搶占國內學生的名額,排擠教育現場的資源,事實上是都採外加方式,併入原僑生招生員額,所以不會排擠本國學生的教育資源。 |
發言片段: 4 |
潘部長文忠:對,本來就是採外加名額方式,與本地學生的升學沒有任何關聯。 |
發言片段: 5 |
吳委員思瑤:還有人擔心這樣就會變相成為假留學真移民、假留學真依親,事實上是我們只核准以就學為由申請居留,該生既沒有辦法定居也沒有辦法取得臺灣的身分證。同樣的有人擔心這些學生會因此取得投票權,中國會藉此滲透來影響臺灣的選舉,事實上因為他沒有辦法拿到身分證,他就沒有投票權。最後是我們會不會因為放寬了監護人的規定以致於難以管理呢?本席剛剛論述過,這些規定都是比照外國學生,對於該有的監護人規定,我們一樣嚴謹的把關。透過上述釐清可以清楚知道,我們都有責任面對國安危機,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開放,我們能夠打造更強而有力的社會民主防禦機制。 |
其實本席也去調閱了相關數據,開放港生來臺已行之有年,最多的就是大學的碩博士班,反送中事件之後,以108、109、110學年度來看,香港來臺灣就讀大學碩士、博士班的學生數從6,800人增加到7,800人,到110學年度已達9,011人,所以現行開放的大宗是在高教,國教部分則都是二位數,高中部分最高的是110年也就是今年不過只有54人,所以大家最擔心的紅色滲透、我們向他們招手的其實是高教部分有近萬人,這是香港的部分。澳門學生也是一樣的趨勢,來臺灣就讀大學碩博士班的是大宗,在千人以上,但這幾年,澳門學生人數往下滑落,從三年前的3,800人降到今年的2,392人,本席在此再度用數字說明,澳門學生來臺灣念高中都是1人、2人的個位數,想必不會因為這個政策開放而大量的增加,從個位數變成上萬人吧!我們還是有員額的把關。所以本席的問題是,我們的目標有沒有一個可想像的總量數字?這攸關到教育現場的品質,高中端能不能夠負荷其教育量能。是否確實於9月開放?屆時還有很多審查的流程要建立,審查的機制是否來得及? |
發言片段: 6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非常精準的整理,這些也都是我們在這次辦法裡面相關呼應的事實,現在針對委員提到的部分簡要說明如下。第一個就如同外籍學生一樣,我們本來對國際學生就有百分之十的總量限制,這個當然就一併適用,絕對不會排擠到國內學生升學的機會。 |
發言片段: 7 |
吳委員思瑤:所以是在百分之十或以下,不會因此而增加? |
發言片段: 8 |
潘部長文忠:對。其次,在5月底前,有意要申辦的學校需提出整個招生計畫的申請,我們會進行審核,通過了以後,學校才開始招生,學生入學前,這個名單也會如同外籍學生規準一樣,對其入境紀錄、安全方面的考量等各方面進行實質審查。 |
發言片段: 9 |
吳委員思瑤:所以是該把關就把關,比照我們對外國學生所有樣樣項項一致的標準,港澳生沒有例外。 |
發言片段: 10 |
潘部長文忠:是的。 |
發言片段: 11 |
吳委員思瑤:利用最後一點時間,本席要分享我自己的切身經驗。我現在在博士班就讀,班上有很多跨院系選修者,我碰到非常多的香港學生、中國學生,他們何其嚮往臺灣的民主自由!尤其是本席修習的是文化政策,他們覺得非常amazing的是臺灣的文化政策可以透過公民參與機制去實現文化的多樣性,所以我要說,或許大家擔心有國安的危機,但事實上臺灣做為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國家,我們承擔這樣的民主責任,在看到中國在香港施行紅色教育的同時,我們正應當承擔起這樣的民主發展的重責大任,我以自己的切身經驗歡迎港澳生來臺灣,讓他們多享受民主的洗禮、自由的氛圍,我想這對於社會的大環境、民主的建置是好事,所以對的政策我們就要勇敢的大步向前走,但是該把關就把關,有疑慮就說明清楚,我相信社會大眾會支持我們的。 |
發言片段: 12 |
潘部長文忠:我們會持續向外界說明。謝謝委員! |
發言片段: 13 |
吳委員思瑤:臺灣教育打國際盃!謝謝部長,辛苦了! |
發言片段: 14 |
主席:現在請賴委員品妤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564 |
---|---|
meet_id | 委員會-10-5-22-13 |
speakers | ["林奕華","鄭正鈐","萬美玲","范雲","張廖萬堅","陳秀寳","黃國書","王婉諭","吳思瑤","賴品妤","何欣純","林宜瑾","游毓蘭","洪孟楷","吳怡玎","張其祿"] |
page_start | 509 |
meetingDate | ["2022-05-12"] |
gazette_id | 1117801 |
agenda_lcidc_ids | ["1117801_00004"]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一)班班有冷氣進度;(二)雙語教育、本土語言教育執行現況與 檢討」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17801_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