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322

發言片段: 0
張廖委員萬堅:(10時7分)院長好。今天大家都很關心疫後臺灣的觀光人數、國際人潮,希望故宮這幾年受疫情影響以致人數大減的狀況能夠有所改善。其實在疫前即108年時,故宮南院、北院的參觀人數相加起來曾經來到最高點──542萬人;而今年截至8月底,北院大概三十一萬多人,南院看起來影響比較沒那麼大,可能跟對象和定位也有關係。
剛才院長提到你有召集院內來討論要怎麼做好準備,但是就我們看來可能會有一些挑戰,我不知道你們思考了沒有?第一個,從結構來看,故宮北院會不會因為解封而鹹魚翻身?從旅客的結構來看,北院的外籍旅客占八成,其中第一名是中國陸客,第二名是日本客,第三名才是韓國客,可是10月第一步解封還沒有包括中港澳,還要看陸委會的政策、配套以及他們國家本身的防疫措施。雖然中港澳的人數就超過四成,但是你們第一波的目標對象應該是放在日本、韓國,甚至東南亞。其實不要小看東南亞,他們成長得很快,在疫前就有慢慢在成長,在疫前(108年)就到了25萬,其中八成都是自由行。
現在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第一波的策略是這樣子,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我們要迎接國際的解封,故宮作足準備了嗎?在造訪北院的外籍旅客當中,目前第一波看起來中國要來臺灣的機會不大,對於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我們作足準備了嗎?從散客的比例來看,如果散客要來臺灣,他們會自己上網看他們要去哪邊,相信故宮一定是他們很重要的對象。日本有五成是自由行、散客,韓國也有三成七,東南亞是八成三,但你們官網中的語言卻只有英文和日語,並沒有韓語或其他東南亞語言。換句話說,我們設的門檻是要懂英文的自由行客才有可能來瞭解故宮這一站,這個部分你們有沒有做準備?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吳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吳院長密察:委員好。我們會趕快把韓文加上去。
發言片段: 3
張廖委員萬堅:這個東西就是你們在策略性、步驟性上應該要做的挑戰,然後第二部分才去談到中客,中客以後當然會跟著整個政治情勢,中港澳可能還跟這個有關。可是你知道嗎?香港的故宮7月份開幕了,他們籌備7年,後來開始動工、規劃,籌備7年後在今年夏天完成。當然香港故宮的典藏只有914件,跟我們的60萬件相比條件差很多,可是他們的門票、營業時間都比我們更有彈性。第二個問題是,即使我們將來情勢上能夠互相開放,中客會不會因為香港故宮是新的而且比較近而選擇它?因為來北故宮參觀的很多都是國際遊客,中港澳會不會因為這樣而減低了他們來北故宮參觀的意願,或在短期間造成影響,甚至是長期的影響,你們有沒有評估過?
發言片段: 4
吳院長密察:短期之內一定會有影響,因為香港故宮剛開館,剛開館一定會有熱潮,至少要等3年後才知道它到底……
發言片段: 5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的競爭策略是什麼?當然從這個表格來看,我們有我們的優勢,也有我們的劣勢,我們怎麼樣去調整和吸引,我覺得這很重要,畢竟香港就在中國旁邊而已,他們去那裡方便。當然北京也有故宮,可是來到臺灣和去到香港看故宮又不太一樣,我們的策展內容和典藏都比較豐富,這方面你們有沒有想像?以前中港澳的旅客占四成五,你們到底有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
發言片段: 6
吳院長密察: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其實香港跟我們基本上不是正面的一種競爭關係……
發言片段: 7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未來3年還是要觀察。
發言片段: 8
吳院長密察:因為基本上第一,香港人跟從中國去香港看的跟來我們這邊的其實不完全正面對沖。
發言片段: 9
張廖委員萬堅:我想你們還是要做好準備,因為這個時候北院也在做新故宮計畫,其實本席之前也一直關心,新故宮計畫不斷地因工程發包、招標、疫情、臺北市政府的因素等等被延宕,原來是107年到112年的計畫,現在已經延到115年。你們給本席的資料中也談到,你們現在採取半半施工,如果新展區要完成建置並開放,就要關閉舊展區。圖書文獻大樓整建是一個關鍵,聽說流標5次,最近才決標,本來預期是在112年即明年7月要啟用,如果到11月才動工,這樣112年7月啟用的計畫是不是又要延宕?要延多久?
發言片段: 10
吳院長密察:現在從時程來排,一定會延後,因為它必須做好可以展覽的時候,我們……
發言片段: 11
張廖委員萬堅:我知道,計畫大概會延多久?
發言片段: 12
吳院長密察:現在來算至少會延一年,但是還好最近第二行政大樓已經發包了。
發言片段: 13
張廖委員萬堅:我知道,我現在要提醒的是,一方面人數大家都很重視,除了你們的策略外,其實也有人說,故宮擠了那麼多觀光客,跟菜市場一樣,有時候也不是真的要去參觀。108年疫前達到高潮的時候有快400萬人,院長認為合理的人數大概是多少?
發言片段: 14
吳院長密察:如果開放以後,我們也不希望發生像以前那樣人擠人的情況,我覺得200萬人差不多已經是上限了。
發言片段: 15
張廖委員萬堅:我覺得你們的目標如果是這樣的話,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甚至歐洲,歐洲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的國家,這2、3年來因為疫情讓臺灣與歐盟的關係特別緊密,所以本席也去訪問過,他們對臺灣也充滿支持、好奇以及希望來訪,我覺得這一部分你們要加強。
最後,我要問的是,大家都提到南院的部分,我們看到南院的參觀人次雖然有增加,但是真的進展廳參觀的人不到四成,大概三成八。其實博物館很重要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以這一次在那邊施放國慶煙火引起的一些爭議,說這個煙火會不會造成博物館的一些危險性,你們有沒有派員參加國慶籌備會?應該有吧?
發言片段: 16
吳院長密察:有。
發言片段: 17
張廖委員萬堅:有關放煙火的安全措施,會不會像外界所講的充滿危險性?
發言片段: 18
吳院長密察:不會,因為我們與慶籌會都有非常精密的討論。
發言片段: 19
張廖委員萬堅:站在南院的立場,你們是歡迎的,因為能夠增加來南院欣賞國慶煙火的人潮,你們預估會有多少人?
發言片段: 20
吳院長密察:當天之外,前面這幾天和後面這幾天一定會有上萬人。
發言片段: 21
張廖委員萬堅:上萬人?
發言片段: 22
吳院長密察:因為我們前面已經預作準備了,後面也有……
發言片段: 23
張廖委員萬堅:會增加差不多1萬人而已嗎?
發言片段: 24
吳院長密察:對。
發言片段: 25
張廖委員萬堅:根據往年,國慶晚會的參觀人數都超過10萬人耶!
發言片段: 26
吳院長密察:我們預估國慶當天進入園區的至少會有5萬人。
發言片段: 27
張廖委員萬堅:進園區的有5萬人。
發言片段: 28
吳院長密察:這些人主要是來看煙火的,但是也因為在這樣的脈絡裡面,其實我們在9月底就已經陸續推出展覽,為了國慶煙火,我們已經把重要的展品排出展期展出了。
發言片段: 29
張廖委員萬堅:10月有很多特展即將上場?
發言片段: 30
吳院長密察:對,從9月底就開始。
發言片段: 31
張廖委員萬堅:以前都是10萬人,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你們預估會有5萬人,但是5萬人也不是小數目,你們的防疫措施怎麼做?
發言片段: 32
吳院長密察:至於防疫措施,我們還是遵照指揮中心的規定,就算開放邊境也一樣,前面還是有指揮中心的規定為基礎。
發言片段: 33
張廖委員萬堅:5萬人是很多人,這麼多人湧進來,你們怎麼做規劃?
發言片段: 34
吳院長密察:如果是在園區的話,我們的規劃是由慶籌會整體去討論。
發言片段: 35
張廖委員萬堅:只有戴口罩,還有什麼?一定是要戴口罩看煙火。
發言片段: 36
吳院長密察:應該是戴口罩看煙火。
發言片段: 37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預期會有5萬人進到園區,進去的博物館的會有多少人?
發言片段: 38
吳院長密察:進去博物館……
發言片段: 39
張廖委員萬堅:預估當天至少會有多少人?
發言片段: 40
主席: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彭處長說明。
發言片段: 41
彭處長子程:進館參觀人數大概是6,000人到1萬人,我們現在的預估是這樣子。
發言片段: 42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都有相關準備,至少讓這次的煙火秀為南院帶來多少收益,或者多少好處,我希望你們應該做評估。今天大家都在談,都在關心疫後故宮南院、北院的經營狀況,怎麼擺脫疫情衝擊,慢慢正常化。我剛才提到會有幾個困難的問題,你們整建工程的進度問題,香港故宮產生之後,占第一人數的中港澳旅客可能短期內不會來臺灣。
既然院長說北院合理的參觀人次是200萬人,大概是以前最高峰388萬人的六成左右,我希望這個目標在疫後能夠有一些計畫來達成,而不是我們只是用想像的,好不好?謝謝。
發言片段: 43
吳院長密察: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44
主席:謝謝張廖委員質詢。我們在鄭正鈐委員質詢之後,休息5分鐘。
發言片段: 45
主席(張廖委員萬堅代):請陳委員秀寳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444
meet_id 委員會-10-6-22-2
speakers ["陳秀寳","范雲","萬美玲","林奕華","王婉諭","張廖萬堅","鄭正鈐","黃國書","高金素梅","何欣純","賴品妤","吳思瑤","林宜瑾","楊瓊瓔","吳怡玎","張其祿","洪孟楷","孔文吉","陳明文"]
page_start 397
meetingDate ["2022-10-03"]
gazette_id 1118801
agenda_lcidc_ids ["1118801_00011"]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一、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二、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院 長吳密察列席就「國境開放後故宮博物院應如何延攬國外觀光客」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8801_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