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586
發言片段: 0 |
---|
高委員嘉瑜:(12時19分)署長,大家很關心臺灣的碳交易未來何去何從,因為現在全世界都在做,尤其是新加坡跑最快,臺灣現在是碳費先行,但怎麼樣能夠跟得上國際的腳步,企業也在問。目前他們在國際,未來蘋果2030年要碳中和等等,大家都在講碳權、碳稅的時候,我們要去哪裡買?對於碳交易平台,臺灣現在到底有沒有在規劃?由哪個單位負責?目前有沒有進度?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環保署張署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張署長子敬:在現在的修法中,我們會碳費先行,就是先收碳費,同時也會有減量額度的交易,這部分就是跟大家所想的碳權交易類似,但我們是在國內自己執行。 |
發言片段: 3 |
高委員嘉瑜:就是你自己玩,問題是你自己玩的結果是什麼?你們現在不是也有一個溫室交易的平台嗎?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制度,結果這個專案制度申請通過的案數只有核發24案,總共減量2,378萬噸,相較於施行之前減量高達6,900萬噸來講還是不足,所以大家會問這個平臺中只有91案是註冊通過,只有24案是額度申請通過,這樣是自己關起門來玩。但新加坡所做的碳交易平台是接軌國際碳權的碳價定價,也接軌世界其他企業都可以參與,在這樣的狀況,為什麼臺灣要關起門來自己做?自己做未來怎麼跟人家競爭?其他國家如果不採用呢?臺灣的廠商還是要去新加坡的碳交易平台去交易碳權嗎? |
發言片段: 4 |
張署長子敬:這是兩個部分,一是所謂自己做是因為要交易的是我們自己在國內減碳的部分,再來就是我們希望要我們的資源…… |
發言片段: 5 |
高委員嘉瑜:這樣我們的廠商要去國外,要去出口商品,有競爭力的廠商面對的是這個問題,臺灣政府如何協助他們解決現在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
發言片段: 6 |
張署長子敬:我說這是兩個部分,一是國內的減碳,我們希望他的資源能夠拿到國內幫忙減碳,所以說國內的減量額度交易是這個;至於輸出的部分,在我們的法裡面也有一部分容許他在必要時可以購買國外的碳權,但這個碳權也必須是國際認可的,這部分也會有一個額度。 |
發言片段: 7 |
高委員嘉瑜:臺灣沒有能力做嗎?大家現在問的這個碳交易平台為什麼新加坡可以這麼快就建置起來?臺灣的部分,環保署在1999年開始就啟動了一個碳交易市場的研究討論,甚至一度規劃要跟櫃買中心合作成立碳交易資訊平台,最後無疾而終,從1999年到現在,這就是大家為什麼質疑2050年淨零排碳,在政府規劃上能不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我們的碳交易平台從1999年就開始規劃,到最後竟然是無疾而終。其他的政府部門,包括財政部及其他金融體系單位要不要一起加入這個碳交易平台,還是說一切都是環保署自己在做?你們目前有沒有跟各單位做一些平台的合作或者相關跨部會的討論? |
發言片段: 8 |
張署長子敬:這是我們實施高屏空氣污染總量管制的經驗,因為我們的量很少,如果讓它變成一個金融商品交易制度的話,很可能被投資方就把這些額度佔走了,對於我們需要進來的開發行為所需要的量都無法取得,或者是無法在合理的價格下取得,所以我們才會設計其為一經濟的工具而不要變成一個金融投資的…… |
發言片段: 9 |
高委員嘉瑜:現在變成臺灣的廠商受制於人,其他國家都有碳稅、碳交易平台可以買碳權,臺灣自己沒有,造成我們的廠商要去其他國家買,我們要賣的時候也是去其他國家,為什麼政府不能做這件事情? |
發言片段: 10 |
張署長子敬:因為我們自己的量就是那麼多而已,其實我們並不構成這樣的條件。 |
發言片段: 11 |
高委員嘉瑜:我們的量有多少? |
發言片段: 12 |
張署長子敬:我們的量只佔全世界的0.56%。 |
發言片段: 13 |
高委員嘉瑜:據統計,臺灣光是農委會盤點可提供的碳權就超過500萬噸,如果以國際建議的售價來講,每年可以創造新台幣75億元的收入,如果有碳交易市場的話,臺灣在這部分就有。新加坡的碳排放或減量有比我們多嗎?事實上並沒有,但它是跟其他國家合作,包括跟東南亞、非洲等這些熱帶雨林國家去做碳減量專案合作,所以它是以跨國合作做這樣的一個碳交易平台,臺灣沒有這種遠見或者是沒有辦法打造這樣的一個國際化的平台,我們只能看到自己國內只有這些碳,所以我們玩不起來,那我們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啦,因為我們什麼事情都比人家小,什麼事情都做不起來,所以我們就不用接軌國際了,是這樣嗎? |
發言片段: 14 |
張署長子敬:這會牽涉到國際制度對我們的定位,所以…… |
發言片段: 15 |
高委員嘉瑜:不是國際對我們的定位而是我們自己定位我們自己做不起來,所以我們就不去做,這是不是自我矮化、自我限制、劃地自限?人家有這樣的遠見想打造國際碳權中心,而臺灣卻認為自己的碳只有這些,所以不夠跟國際其他人家做比較,其他人大聲疾呼說臺灣要趕快有碳稅、趕快做碳權的交易來協助廠商,但政府現在卻是雙手一攤說我們的碳不夠所以我們不做了,是這樣子嗎? |
發言片段: 16 |
張署長子敬:國內的交易平台會有。 |
發言片段: 17 |
高委員嘉瑜:問題是我們的企業要跟國外做交易時需要認證,需要碳權時要到哪裡取得認證?在臺灣的交易能夠到國外跟蘋果Apple做交易、做認證嗎? |
發言片段: 18 |
張署長子敬:這部分在我們的法中有保留適當的額度容許他去做這樣的交易。 |
發言片段: 19 |
高委員嘉瑜:現在我們擔心的就是這樣,等法定出來的時候其他國家都在做了,現在已經是緩不濟急了,所以已經有臺灣廠商到新加坡交易平台去買碳權了,這部分有多少,署長知道嗎? |
發言片段: 20 |
張署長子敬:關於買的這部分,未來我們會同意的也是要國際認證的。 |
發言片段: 21 |
高委員嘉瑜:未來我們的廠商如果要去國外買碳權將要買多少碳權?我們的廠商需要的有多少?這部分你們有統計嗎?有多少企業有這樣的需求?這些碳權的需求有多少量你們知道嗎?政府如何協助他們? |
發言片段: 22 |
張署長子敬:這部分分為兩方面,第一個是我們希望他們自己去減碳,其產品的碳排放量必須要降低;第二個是它的供應鏈如果要求它要達到某個程度,當國內的碳沒有辦法它的需求時,我們會開放它去買國際上認可的碳。 |
發言片段: 23 |
高委員嘉瑜:我們現在就是沒有這個野心,沒有這個企圖心,好像是逼我們的廠商必須去新加坡做交易,拱手將這塊大餅讓給別人,這讓我們覺得臺灣在這一塊跟不上,大家很不能接受,尤其是碳費,剛才在講碳費先行,其實大家認為應該碳稅一步到位,現在你們搞個碳費出來,由環保署徵收,你們沒有針對全面性的做碳稅,你們預計碳費要收多少錢一噸? |
發言片段: 24 |
張署長子敬:現在還沒有定下來。 |
發言片段: 25 |
高委員嘉瑜:你們委託LSE在2019年所做的報告,當時建議你們的碳費是每噸多少錢?當時的建議是10美元,台幣300元,目前你們預計會不會比300元高或低? |
發言片段: 26 |
張署長子敬:還不確定。 |
發言片段: 27 |
高委員嘉瑜:有沒有比300元高的可能? |
發言片段: 28 |
張署長子敬:當然有可能。 |
發言片段: 29 |
高委員嘉瑜:有可能?什麼時候會確定? |
發言片段: 30 |
張署長子敬:法過了我們會將這部分拿出來跟大家討論。 |
發言片段: 31 |
高委員嘉瑜:新加坡從一開始是一噸約110元台幣,到2024年要大幅上升到550元台幣,接下來幾乎是等比級數的提高,這樣才能有效的去做減碳的工具。如果預估臺灣從100元開始,到2050年要淨零排碳或有效減碳可能是聊勝於無,包括你們又關起門來自己搞個溫室氣體平台,而且到現在這個平台參與者也是寥寥可數。大家是認為我們的決心不夠,我們認為政府對於這部分的認知應該不只是環保署的工作而是跨部會的,對於淨零排碳及碳交易平台的這件事必須非常嚴肅、認真的看待。 |
發言片段: 32 |
主席:我修正剛才的宣告,孔委員文吉質詢結束後休息。 |
現在請張委員其祿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512 |
---|---|
meet_id | 委員會-10-6-26-2 |
speakers | ["邱泰源","賴惠員","蘇巧慧","吳玉琴","洪申翰","黃秀芳","蔡壁如","徐志榮","莊競程","張育美","蔣萬安","楊曜","邱顯智","林為洲","楊瓊瓔","高嘉瑜","張其祿","孔文吉","廖婉汝","陳椒華","廖國棟Sufin‧Siluko","陳瑩","李貴敏","廖國棟Sufin‧Siluko"] |
page_start | 449 |
meetingDate | ["2022-10-05"] |
gazette_id | 1118901 |
agenda_lcidc_ids | ["1118901_00014"]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一、邀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二、審查中華民國112年度中央 政府總預算案關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管預算。(公務預算及基金)(僅詢答) |
agenda_id | 1118901_0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