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414

發言片段: 0
何委員欣純:(11時13分)部長好。在我進入今天質詢之前,剛剛我聽到很多委員在關心我們今天的專題報告之一,有關校園霸凌跟我們學生的心理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記得在我當立委之後,學生輔導法在修法的過程裡,我們有非常多討論,不過我覺得我們在執行面真的是還要更好,包括剛剛吳委員所講高教的部分,到其他委員所講的高中職、國中小,前一陣子在我的選區裡面,某個國中校園裡的孩子也是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我覺得每一次在地方上聽到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很遺憾、大家都很不捨、大家都很心痛!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我還是希望教育部真的能夠通盤檢討,既然我們大幅度的修法,在執行面就希望不管是在高教端跟各大學校長們來討論,或者高中職跟國中小,中央跟地方政府應該合作,怎麼樣把這樣一個心理輔導的資源也好、師資也好、人力也好,我想各方面都要盤點,我們希望接住每一個孩子,好不好?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潘部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潘部長文忠:是,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
發言片段: 3
何委員欣純:因應少子化,我認為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要接住,每一個人才都要培育、都要留住,所以我今天就要跟部長以及大家討論,少子化目前看起來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面臨少子化之後,還有人才外流的影響,包括科技業,臺灣的產業,事實上我相信部長無論是跑臺北、跑臺中或是跑高雄,你聽到的應該是現在嚴重缺乏人工,缺人啦!關於這個部分,各個產業都缺,要怎麼樣來解決?部長,我們的需求那麼大,每個產業都在搶人才,我相信現場各位高教大學端的校長們也都在培育我們臺灣的人才,以我今天舉的例子,中南部很多的科技產業或是傳統製造業,不管是自駕無人機、人工智慧、綠能生醫、新農業、循環經濟等等,這些高科技或者是傳統製造業都要轉型,這些新興的產業都需要橫跨電子、電機、材料、機械、物理、化學、資通訊、人工智慧的人才,而這些其實在很多地方來講,這個是我們要投入資源的,我也相信政府正在投入資源,我們再從一個數據來看,相關產業的人才缺口,以現在的統計來看,這是教育部給我的統計,我們在STEM這整個領域的畢業生,從108學年度畢業人數91.9萬人,跟4年前比較起來,大減了9萬人,這個當然是有我剛剛講的客觀環境裡面少子化的因素,所以我們也積極說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希望各部會在行政院的統籌之下,我們能夠針對少子女化的趨勢,政府應該要有因應的對策,所以我們有托育津貼等等措施,但是我覺得還遠遠不足。接著我就要說了,現在在傳統產業也好,或者在其他產業也好,面臨到什麼問題?我們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搶人搶得兇,我們很多高教端的大學院校也幾乎都比較喜歡跟半導體產業合作,不諱言,它是我們的護國神山,但是臺灣還需要很多其他的護國神山群,我相信如果跨出臺北,中南部有太多的隱形冠軍,有太多可能是我們下一個的護國神山群,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怎麼去培育人才」?我舉個例子,遠見雜誌說臺灣的無人機強勢起飛,它預測可能是另外一個護國神山群,以我臺中為例,我來自臺中的屯區,臺中的傳統產業,還有所謂零組件加工廠等等,這是非常完整的一個供應鏈,其中除了傳統的機械、工具、機汽車五金零件、手工具等等,其實我深入基層去看,我們無人機的產業鏈已經建構得非常完整,從臺中到嘉義,幾乎很多中南部這些加工廠的供應鏈正在群聚,而且是非常有能量的。
我要跟部長、跟各位講,以這個雜誌的預估,不久的將來2026年,全球無人機的製造市場高達558億美元,全球有關無人機的商業應用市場高達413億美元,臺灣如何在全球的市場中取得先機?我們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包括連蔡英文總統都宣誓,無人機是未來國家隊要重點栽培的產業之一,我們希望立足臺灣放眼全球,而我們缺的是什麼?有完整的供應鏈,我們的製造研發能力很好,但是好還要更好,這重中之重是什麼?就是人嘛!部長,對不對?所以我稍微盤點一下,也去詢問了,以目前臺灣的無人機產業,同樣跟半導體以及其他一些傳統製造業一樣,如果傳統製造業要升級,也需要科技人才,從技術研發、開發以及零組件的製造,我說其中供應鏈的重鎮在中南部,零組件國際認證的問題,還有臺灣現在不管在哪一個領域裡面,最缺乏的是系統整合,包括傳統產業的智慧化,需要的也是系統整合,包括現在蔡英文總統所宣示的「國機國造、國艦國造」,事實上系統整合也是重中之重,是最重要要培育的人才,整機的檢驗、應用的服務,這些都需要人才,而我剛剛講了,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之下,學生人數在減少,能夠培育的對象相對減少,所以我們要找出解方,部長,你覺得呢?
發言片段: 4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這麼深入的分析,而且都是看到確實在地方上,因為委員在臺中也都知道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產業聚落。
發言片段: 5
何委員欣純:沒錯。
發言片段: 6
潘部長文忠:也發展過一些處理的模式,剛才委員提到,確實現在半導體對我們國家的產業發展非常重要……
發言片段: 7
何委員欣純:它當然很重要。
發言片段: 8
潘部長文忠:但應該不能以此為限,包含大院通過的產學創新條例,其實也不是指半導體,也包含循環經濟、人工智慧、金融,其實都有一定的學校,我很感謝大學這邊也都積極在養成。一般大學的區域產學培訓基地,像剛才委員提到的無人機,虎尾科大就是以此為一個重點,我在這裡也要特別謝謝各大學校院,真的在人才的發展上面都是全力衝刺,而且也都儘量跟產業做更好的連結,甚至邀請產業共同來培育人才。我再跟委員補充,確實現在我們幾個部會,包括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國發會,每個月會固定就產業發展跟人才養成做密集的會商,希望這種連結是更密切的。當然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拜託大學校長,大家都面對現在這樣的時空,而且也是一個人才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除了培育國內的學生之外,當然面對國際,臺灣的高教其實也有它的號召力,我知道最近很多大學校長對於對外招生一些國際適合的人才來臺灣這方面也參與相關的培訓,我相信臺灣在人才的養成上面在這個階段可能要全力衝刺。
發言片段: 9
何委員欣純:謝謝部長,我就是在提醒部長,以無人機為例,我覺得研發人才的培育需要:第一個是政策;第二個是補助;第三個是跟產業的對話。我相信現場的各大學校長或是團隊們也一定會跟在地的產業對話,協助產業搶才、留才,培育我們自己的人才,不要讓人才外流,產學合作就是一個很重要平台、介面,所以這個部分,我希望不管是一般大學或是技職體系的科大都應該要一起投入。剛剛部長有提到如何跨部會合作,比如跟國發會、經濟部及勞動部等等,我們要跨部會彙整,但是第一個,我覺得教育部自己本身也要能夠掌握我們產業的狀況,不能認為你是教育部就只管教育的事情,產業是經濟部跟國發會的事情,我覺得應該跨部會彙整整個臺灣現在產業的脈動、整個產業在10年、20年後可能需要的人才是什麼,然後適度地調整我們的因應對策,有關大學端或者是技職端的系所招生名額總量,我覺得這有一個彈性在,要與時俱進去因應臺灣的產業跟臺灣社會型態的不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彈性的調整空間,對不對?
發言片段: 10
潘部長文忠:是,委員講得非常非常深入,確實現在各大學,比如像過去博士班,我們保留一定的比率(30%),是希望由學校來因應未來整體人才培育的重點,最近我們針對碩班的名額也採取這個方式。剛才委員特別提到的資通訊,科技辦統計出來,未來臺灣在2030年大概會有8.3萬的人才缺口。
發言片段: 11
何委員欣純:尤其是資安的部分。
發言片段: 12
潘部長文忠:這部分我們也透過幾個管道增加學校所需要的加額人才培訓。委員所提的跨部會這部分一定必要,因為人才的養成、企業的發展及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是緊密的。對於這個制度,教育部這邊也會以越來越具彈性的方式來快速因應產業的需求跟轉變,也讓大學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發言片段: 13
何委員欣純:是,所以請教育部要積極協助,而且要提供資源。
最後,我不知道部長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事情,就是有關我們已經通過的食農教育法,食農教育法通過之後,我們積極地向下扎根做食農教育,但是最近中央的一個專案政策,就是在偏鄉學校建立中央廚房的制度,會不會壓縮到有些小學或是校園裡面的自有廚房?事實上它是最佳的食農教育實踐場域,結果因為中央的政策,要中央廚房化,會不會壓縮了在地食農教育的實踐場域,就是偏鄉學校自有廚房的自主性?部長有沒有注意到這個部分?
發言片段: 14
潘部長文忠:我們在處理的過程當中,確實有看到很多學校的基礎本來就很好,像嘉義的民和國小或高雄有幾所學校,最後我們都有一個概念,讓學校維持可以進行食農教育的狀況,包含原來一些廚房都可以存在。
發言片段: 15
何委員欣純:臺中的偏鄉也是啊!
發言片段: 16
潘部長文忠:所以在推動的過程當中,我們有注意到也會支持學校延續,因為午餐廚房除了吃的以外,其實在食農教育這件事情也應該往下,所以這部分跟委員報告,我們會去注意也會支持偏鄉小校維持他們原來的這些成果,我們也會給他們資源。
發言片段: 17
何委員欣純:要給它資源,然後要給它彈性,讓整個食農教育……
發言片段: 18
潘部長文忠:我看過幾個學校就把它轉換得非常好。
發言片段: 19
何委員欣純:是,所以中央政策是會支持食農教育的,也支持在地採購、也支持使用在地食材,只是中央廚房的機制不要抹煞了其他已經自有的學校廚房,營運得很好……
發言片段: 20
潘部長文忠:委員,這個我們會特別注意。像我剛才提到的民和國小,因為我親自到現場看過,原來的廚房有再增加食農教室,等於除了吃以外,也要讓孩子在這方面來做。
發言片段: 21
何委員欣純:這很好啊!所以我們不能用中央的中央廚房制度去抹煞了他們過去的努力跟實踐。
發言片段: 22
潘部長文忠:我們會解決偏鄉孩子午餐的問題,但不會讓原來已經推得很好的食農教育被影響到或是被限縮,我們會特別注意。
發言片段: 23
何委員欣純:謝謝部長,那就請你特別注意。
發言片段: 24
潘部長文忠:謝謝。
發言片段: 25
主席:請高金委員素梅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470
meet_id 委員會-10-6-22-4
speakers ["陳秀寳","張廖萬堅","林奕華","黃國書","王婉諭","鄭正鈐","吳思瑤","何欣純","高金素梅","林宜瑾","范雲","萬美玲","賴品妤","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洪孟楷","鄭天財Sra Kacaw","陳椒華","楊瓊瓔","吳怡玎","張其祿","賴惠員","孔文吉","李德維"]
page_start 403
meetingDate ["2022-10-20"]
gazette_id 1119501
agenda_lcidc_ids ["1119501_00008"]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一、審查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教育部及所屬單位預算案;二、審查112年度教育部主管 47 所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 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教育部所屬機構作業基金、國立高級中等學校校務基 金、學產基金、運動發展基金、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基金預算案;三、審查112 年度行政 法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預算案;四、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如何有效防止校園霸凌並提 升友善校園意識」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9501_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