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279
發言片段: 0 |
---|
張委員育美:(10時51分)部長早。國內的疫情到10月17日之後已經逐漸脫離了高原期,趨勢也逐步下降,防疫的政策邁入與病毒共存,面對今日的防疫成果,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與醫療機構絕對功不可沒,無論是PCR或者快篩檢驗、確診者的照顧、機構內感染的管制,乃至疫苗接種以及醫療人員一次一次的出勤,配合社區採檢還有各項防疫的業務,都仰賴著醫界全力的奉獻,不過相對於醫界的付出,請問衛福部有給予相對應的支持嗎?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衛福部薛部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薛部長瑞元:委員好。如果說是在財務上面的支持,我相信是有的,包括給的津貼、對醫院的獎勵金等等,還有從事各種作業,比方說疫苗作業的獎金、做篩檢等…… |
發言片段: 3 |
張委員育美:以上我說的都有是嗎? |
發言片段: 4 |
薛部長瑞元:對。 |
發言片段: 5 |
張委員育美:在過去兩年期間,我已多次在衛環委員會關心醫事人員的防疫津貼發給問題,衛福部固然有作出調整,例如加入暫付預撥機制,讓基層人員能夠早點獲得津貼,但是我們卻聽到第一線人員頻傳沒有領到應有的津貼,舉例來說,上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曾向前部長陳時中陳情,市聯醫十幾位呼吸治療師近兩年來都沒拿到該獲得的防疫津貼,部長有沒有聽到這樣的訊息? |
發言片段: 6 |
薛部長瑞元:我們的防疫津貼是透由健保系統直接撥給醫院,在醫院再撥給相關人員的時效上面,可能我們沒有辦法掌握得那麼快速且清楚,如果我們有聽到這一類的訊息的話,我們都會盡力做查核。 |
發言片段: 7 |
張委員育美:我們從衛福部網頁的公開數據可以看到,即使有預撥機制,111年的醫療照護醫事人員津貼發放進度仍然不太理想。從今年5月起,改為由系統比對,政府是好意的改由系統比對,改依「傳染病通報病例清單」以及「緊急醫療管理系統收治病例」作為估算預撥津貼之基礎,也就是說醫院以前很多用人工及紙張等等,我再講一遍,政府是好意的,所以改用這兩個系統,就直接依系統計算收治個案數,估算各醫院的津貼金額,預先撥付給醫院。 |
不過我們看5月到7月的數據,5月的申請數232家、預撥數191家,6月申請數245家、預撥數198家,也就是說5月的時候僅有大概半數核可,5月到7月間的申請數及預撥數是有落差的,推估其原因可能是新系統剛上線,且正值國內疫情高峰,醫院可能沒有熟悉邏輯,以致部分醫院收治病數無法藉由這兩個系統掌握,事後申請卻沒有辦法得到預撥。因為沒有得到預撥會造成醫院跟醫護人員覺得奇怪,怎麼有些醫院有拿到款,我在的這些醫院沒有,其實是大約一半,像5月有232家申請、191家預撥,6月245家申請、198家預撥,所以會造成有些醫護人員對醫院的不滿意。請問部長,多久內可以解決預撥機制的問題,可以使醫事人員快點領到津貼? |
發言片段: 8 |
薛部長瑞元:這個部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當中,至於說有這樣的差距,是不是我請司長說明一下? |
發言片段: 9 |
張委員育美:你們給了兩個機制,但使用起來不太順利。 |
發言片段: 10 |
主席:請衛福部醫事司劉司長說明。 |
發言片段: 11 |
劉司長越萍:我先講一下,所謂預撥,就是像現在是11月,11月10日之前我們會預撥出去的是10月直接由系統得到的…… |
發言片段: 12 |
張委員育美:我剛剛講的是醫院在使用上並不順利啊!你們想要預撥,可是如何讓醫院使用順利?以前它是用紙張或其他方式。 |
發言片段: 13 |
劉司長越萍:醫院在預撥家數這邊是不用申請的,我們在核可這邊是實質確認之後…… |
發言片段: 14 |
張委員育美:我講的是預撥,因為依兩個系統統計之後,你就可以先預撥多少,因為拿到預撥比較重要,之後你們再慢慢核可。 |
發言片段: 15 |
劉司長越萍:對,所以才會是這個月的10日預撥前一個月的人員津貼,這個地方不用申請。 |
發言片段: 16 |
張委員育美:如果是百分之百那就沒問題,可是5月、6月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有一半的醫護人員會覺得沒拿到。 |
發言片段: 17 |
劉司長越萍:5月、6月是我們預撥之後,因為那時候疫情爆發,在傳染病通報清單的部分會再跟醫院做釐清,所以差別的地方才會在申請數跟核可數這邊有一些落差,可是預撥的數字是已經出去的。 |
發言片段: 18 |
張委員育美:我覺得重要的是預撥。 |
發言片段: 19 |
劉司長越萍:對,預撥是已經出去的。 |
發言片段: 20 |
張委員育美:你有這樣講就好,因為還是要讓防疫的第一線快速地感受到。 |
接下來我要關心心理健康的議題,今年5月衛福部將心理健康與口腔衛生分開之後,固然宣示了對心理健康政策的重視,但在實際作為上,明年度心理健康司的預算,除了配合原來規劃增加經費之外,沒有其他的新意。而且心理健康司視為萬靈丹的心理衛生中心,也就是心理衛生所,在今年8月就有獨立媒體報導,心衛中心正是一個看似中央主導,實則毫無核心思維、放任地方群魔亂舞的例子。這是某一個媒體報導的,請問部長,你知道在基層心理衛生工作者眼中,心衛中心出了什麼問題嗎? |
發言片段: 21 |
薛部長瑞元:我不知道這個媒體的報導是用什麼樣的標準或者是說它的來源是什麼,不過這種批評有一點點沒有系統。 |
發言片段: 22 |
張委員育美:當然媒體的報導我們聽聽就好,但是我們還是要重視,心理社工與訪視員協調社區內各級單位,他們有各自的專業,可能習慣各自為政,心理社工師和訪視員到一般家庭訪視回來之後,可能支援不夠。我要提醒部長,心衛中心除了面臨我國訪視量過高,他們在外部很辛苦,內部又沒辦法獲得支援,所以產生這種問題,請部長要多注意。如此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國團隊去年刊載於知名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國內935位10到19歲自殺個案,因為你對外的人力不夠,對內又協調不夠,這935位10歲到19歲自殺個案中,死亡前三個月僅有18.6%曾於精神科門診就診。不僅如此,根據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自殺在12到17歲少年死因中名列第二名,15至20歲國人自殺死亡率過去10年持續攀高,所以部長,成立心理健康司只是開始,要如何協助青少年族群緩解心理問題才是重要的。 |
發言片段: 23 |
薛部長瑞元:跟委員報告,這是我們很關心的議題,也就是這些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的攀升,但是委員剛剛提到的心衛中心部分,很多都是剛剛才布建,裡面有各種不同的人力,這些人力的整合當然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自殺的關懷員、關懷訪視員、精神病人的關懷訪視員各自負擔不同的任務,這中間又可能有串聯的必要性。 |
發言片段: 24 |
張委員育美:內部串聯,外部工作壓力又大,個案又多。 |
發言片段: 25 |
薛部長瑞元:所以這個還有努力的空間。 |
發言片段: 26 |
張委員育美:好,部長知道還有努力的空間,我建議心理健康司可以增加兒少心理健康專案的預算,藉以擴增具隱密性、便利性、可近性的線上輔導,為什麼呢?因為青少年可能會不好意思,所以需要具有隱密性,你看死亡前三個月只有18.6%曾於精神科門診就診,如果沒有隱密性,他會不好意思。他能夠就診求救的話就可以獲得改善,所以我們要強化高風險個案的醫療轉介,完善青少年自殺防治的版圖,你覺得對不對? |
發言片段: 27 |
薛部長瑞元:跟委員報告,12歲到17歲剛好就是就學中的國高中學生,所以我們在這個部分必須和教育部一起合作,這些年齡的青少年大概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所以防治工作必須要一起來。 |
發言片段: 28 |
張委員育美:就是要與教育部一起合作,對不對? |
發言片段: 29 |
薛部長瑞元:對。 |
發言片段: 30 |
張委員育美:那我們就一起來降低兒童自殺的意圖,謝謝。 |
發言片段: 31 |
主席:請林委員靜儀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390 |
---|---|
meet_id | 委員會-10-6-26-9 |
speakers | ["張育美","賴惠員","蘇巧慧","吳玉琴","莊競程","徐志榮","蔣萬安","陳瑩","林靜儀","邱泰源","林昶佐","洪孟楷","游毓蘭","陳椒華","李德維","楊曜","林為洲","黃秀芳","洪申翰"] |
page_start | 243 |
meetingDate | ["2022-11-07"] |
gazette_id | 11110301 |
agenda_lcidc_ids | ["11110301_00005"]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9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審查中華民國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 |
agenda_id | 11110301_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