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254

發言片段: 0
林委員宜瑾:(9時54分)部長好,後天就是投票日,後天的投票有一個重頭戲就是18歲公民權的修憲複決投票。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預知這個修憲案能不能通過,但可以肯定的是,讓18歲的年輕人參與公共議題已經是世界趨勢,也是臺灣目前跨黨派的共識。
本席有看到監察院在本週二有到教育部訪視,當時教育部給監察院的簡報中也有提到教育部要因應18歲公民權的一些相關配合措施,包括要繼續加強現行國民教育的公民參與、權利義務、消費保護、自立自主等四大面向,以及持續辦理相關論壇、培養青年的公民參與能力,這些都是好政策,很棒!只是本席擔心,這些真的會讓高中生有動力、有意願、有時間去關心公共事務嗎?18歲這個年紀大概就是高中3年級到大學1年級,如果18歲公民權有通過,就代表會有一批高中3年級的學生或剛從高中畢業的大一新生擁有投票權,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讓學生在高中時代都忙著念書、跑社團、學才藝,高中生大部分其實沒有時間看新聞與關心時事。我自己大學時代是參與野百合學運,當然我那個時代跟現在不能同日而語,可是我那個時候算是異類,是很關心公共事務的學生,但是就連我在高中時代,我也沒有心思去參與時事、關心時事。
所以我必須說高中生沒有時間、沒有動力去關心時事,這個情況到現在都還是。我找了幾篇媒體的新聞與高中生的論壇,就是PTT,您看簡報上最左邊的部分,媒體寫了一篇學測時事關鍵字的報導,那個獲得高達四萬六千多次的點擊,那代表什麼?代表這個很熱門,也代表他平常沒在看新聞,在大考前就趕快看這些時事新聞來惡補。另外,簡報右上角部分是高中生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自己在班上的觀察,高中生普遍對時事冷感,如果談到時事議題他會變成怪咖。簡報右下角部分是有一個高中生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他自己從16歲開始關心時事,但是每次都被朋友揶揄。綜上來看,我們必須很客觀的認知到,願意主動關心時事的高中生真的非常少數,絕大部分的高中生其實沒有動力也沒有時間去關心時事,這當然不是學生的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需要被檢討,就是我們的體制是不是沒有提供學生去瞭解,或去認識時事的機會?
推動18歲公民權是大家的共識,我認為讓青年擁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才能落實世代正義,只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檢討,教育體制上要如何正向去增加學生的公民參與意願及培養思辨的能力。例如我知道部分高中職有自辦模擬投票,或者有部分的老師會主動帶學生去市議會參訪,這些都是讓學生可以體驗公民參與很好的方法。所以我的意思是說,用類似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這是一種方式。
我要請教部長,你有什麼方式可以鼓勵或引導學生在高中生階段就去關心國家的時事,或者主動去關心公共事務?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潘部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是,謝謝委員這麼深入,而且委員本身在學生時代就有這樣的參與經驗,所以謝謝委員剛剛的分享。我跟委員報告,最近大家也在關心社會領域審定的問題,這次108課綱的公民與社會,其實是從學校開始讓孩子學習、接觸,跟以往相較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以前,比如歷史是用紀年、編年,這樣讀完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現在是主題式的方式,即使國小的設計,包含高中更是,如果委員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高中的公民與社會非常多都是跟他生活相關的議題,學生在學習當中就能夠去接觸。我也跟委員報告,這次108課綱第一屆的高中生,在這些上面,以我個人接觸的來說,他們很多學校老師就在這個議題上,像我自己都接受好幾組學生到我辦公室來談很多現在與教育有關的公共事務,我覺得這會是比較普遍地去深化,讓學生在學習當中就不是在學習好像遠在天邊或地域的事,而是在他的生活裡面,那樣的設計就會跟現在整個社會發生的事情有關,這個學生也會比較有興趣啦!我想這是一個基礎,當然學生在學校除了社團還有自治活動,我覺得自治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開始培養學生的機會。
另外,我以教育部為例,這幾年我們有非常多的議題可以參加,連最嚴肅的課綱審議都有學生代表參與,在那個概念下,對於學生相對深入的程度跟學習的態度,因為每場大會我都親自主持,我真的非常敬佩,大家覺得他們還是學生,怎麼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其實這就是一個機會,在這樣參與的情況之下,我覺得那才叫做實務。
發言片段: 3
林委員宜瑾:當然,教育部不管在課綱上或在目標上,其實確實要這樣往前進,我也覺得這樣是對的。但我的意思是,看普遍的高中生在網路論壇發表的一些文章,就很明顯知道他們其實對時事還是不是那麼瞭解,或者對時事還是相對冷感。因此我的意思是,他們公民參與的程度如果不高的話,當然對於他們未來投票權的事情相對會有落差,所以我才說還是請教育部思考如何用實際的公共參與鼓勵學校端,讓學校端能去引導學生,或老師去引導學生有比較實際的公民參與。
發言片段: 4
潘部長文忠:好,我跟委員報告,我剛才跟委員報告的課綱,課綱普遍都會執行,孩子一定要先有機會接觸,讓他覺得這就是他生活當中面對,成為一個公民要具備的素養的概念。大學為什麼會去推USR計畫?委員也知道,就是不要讓孩子只是在課室學習,若能夠跟著老師到地方,那些都是公共事務。現在學校參與度也很高,上禮拜我們才把這幾年各大學的成果在松菸展覽,參與非常熱烈。這些我都會覺得就是委員剛剛所提醒的,也請教育部能夠在整個措施上,尤其從高中到大學的階段,其實是年輕人發展非常關鍵的時間,除了課本以外,升學當然重要,但是不應該讓這個成為他們學習的框架而限縮了。這幾年我們都有在努力,至於活動各方面,我們也儘量鼓勵。
發言片段: 5
林委員宜瑾:部長,既然我們談到公民權,我就簡單問一下大學法的相關進度,因為上個會期我們有在委員會討論大學法的修正,目前是還沒有三讀,就算是三讀後,恐怕我們也怕會有一波大學校長們的反彈聲浪。大學法的修法準備及未來三讀通過後的配套,不曉得教育部準備好了嗎?部長日前受訪時表示這個會期會有大學法的院版,不曉得目前進度如何?
發言片段: 6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上次委員會有審查幾位委員的提案,當時大家也覺得這個方面重要,但是大學治理可能還有其他面向,所以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我們已經辦了9場的焦點座談,目前高教司正在整理這些相關的意見。
發言片段: 7
林委員宜瑾:你們的院版在這個會期提的出來嗎?
發言片段: 8
潘部長文忠:當然這還要經過行政院審議的程序,所以目前我們的……
發言片段: 9
林委員宜瑾:所以你還沒有送到院去?
發言片段: 10
潘部長文忠:還沒有,現在就把這個部分做了,因為這個意見真的要走過,當時委員的版本大家都說那個對於學生參與方面很聚焦,但是大學校長們也都覺得大學治理還有其他面向。
發言片段: 11
林委員宜瑾:這個要去克服,要有一些配套。
發言片段: 12
潘部長文忠:是的,我們現在真的是從大學治理的面向去徵詢,舉辦了9個場次的焦點座談會,目前高教司正在整理,以後送到大院審查時,才會有一些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正在努力。
發言片段: 13
林委員宜瑾:好。
發言片段: 14
潘部長文忠:高教司應該是12月底可以把這些整理好,準備提出……
發言片段: 15
林委員宜瑾:所以下個會期應該可以……
發言片段: 16
潘部長文忠:要先經過行政院院會。
發言片段: 17
林委員宜瑾:好,期待下個會期就能在委員會討論。
發言片段: 18
潘部長文忠:是,其實我們從當時委員會通過審查之後都沒有停止腳步,只是既然要修大學法,面向上除了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等相關組成之外,我們也希望大家關注的幾個大學治理的面向能一併考量。
發言片段: 19
林委員宜瑾:好。謝謝部長,繼續努力。
發言片段: 20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21
林委員宜瑾:也謝謝主席。
發言片段: 22
主席:請吳委員怡玎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116
meet_id 委員會-10-6-22-11
speakers ["鄭正鈐","萬美玲","陳秀寳","黃國書","王婉諭","林宜瑾","吳怡玎","賴品妤","吳思瑤","洪孟楷","范雲","楊瓊瓔","李德維","林奕華","張廖萬堅","何欣純"]
page_start 65
meetingDate ["2022-11-24"]
gazette_id 11111101
agenda_lcidc_ids ["11111101_00003"]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依十二年國教課綱編輯之教科書審查機制相關規範」進行專題報 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111101_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