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561

發言片段: 0
馬委員文君:(11時15分)委員長午安!今天幾位委員的詢問,關切的部分大概都聚焦在僑務工作上,大同小異,不過大家還是認為你們還有很多地方其實是可以做得更好、更落實。這次在內閣改組裡面僑委會是少數被撤換主官的單位,我相信委員長過去在擔任副委員長時,對整個業務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業務推動上當然也都有參與;過去我們的僑務工作推動上有1.0、2.0、3.0,112年甚至推展到4.0的智能僑委會,就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份報告,卻看不出過去跟未來有什麼明顯的不同,所以我們先就以下幾個問題來討論一下。第一個,有關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僑委會一般來說都是服務僑民和臺商,可是這個計畫是反向操作,當初會推動這樣的計畫,主要是希望把國內優秀的大專院校青年送出去,希望他們可以認識僑務工作、拓展國際視野,也希望可以藉此跟海外僑界搭起橋梁,可是我們看到106年開始辦理時,參與人數有117人,那時候參訪的國家只有3個國家、12個區,經費大概是400萬元左右,平均每人約34,000元;107年人數成長到192人;108年甚至到達233人,成果還算不錯,尤其參訪的國家從3個國家變成18個國家、33個區,不但更廣,也更多,所以基本上成效還不錯。中間因為109、110、111這3年疫情的關係停辦了,事實上111年,也就是去年,也不是停辦,只是改讓當地的留學生參加,但112年我們比較質疑的是,為什麼人數減少這麼多?甚至比開辦的第一年人數減少這麼多?然後參訪的國家又變回3國、4區,也是比之前還少,但是經費卻增加,請問原因是什麼?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僑委會徐委員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徐委員長佳青:跟馬委員報告,過去這個搭僑計畫確實從106年開始逐漸受到很多年輕大學生的歡迎,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協辦,事實上我們都是慷當地臺商之慨,也就是說我們只付很少的機票補助費,而當地的食宿都是拜託當地的臺商或僑團幫忙接應、接待,但是這個行之多年之後,尤其在這幾年疫情當中,大家都受到很多衝擊,在我們實質的詢問和評估後,發現願意再做這樣接待的臺商跟僑團數量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少,所以我們就必須自己負擔當地所有的食宿……
發言片段: 3
馬委員文君:委員長,如果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表示我們的僑務工作可能產生問題囉!因為就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很多僑胞、臺商,他們對這一塊應該很熱衷,也很願意投入,尤其是針對青年部分,老實說,花這一點錢對他們來說可能也不是很大的影響,因為目前機票還是我們補助的,而且我們的補助是倍數成長,過去曼谷機票的補助上限是4,000元,現在補助到8,000元;美國曼哈頓本來是一萬七千多元,現在變成三萬多元了,都是倍數增加,可是真的花在當地,僑胞要負擔的大概就是食跟住……
發言片段: 4
徐委員長佳青:對,還有交通。
發言片段: 5
馬委員文君:我覺得對他們來說這可能不是大問題,是不是有衍生其他問題,比如管理或在當地有發生讓他們覺得頭痛、困擾的問題,就是執行過程中人的狀況,所以如果他們不願意,表示我們的僑務工作推動失敗,才讓他們連這個都不願意付出,因為以我們對僑胞的認識,他們不會在乎這一點錢,所以我們希望要去了解真正的原因。還有剛剛說的機票實際補助金額其實差太多,而且我們還限制航班跟航空公司,這也不合理,因為你補助人家,比如年輕人想要省錢,他可能規劃坐紅眼班機,那你去限制他的航空公司跟航班也不合理,青年可以嘗試各種狀況,我們推動這項計畫,只因為你補助多一點。另外,現在最大的差異是,本來是僑界去招待、去招呼,這樣才可以多認識,但現在全部都交給旅行社辦,他會覺得好像是去參加遊學團或觀光團,跟原來的意義可能就有很大的差異了,所以就這兩個不同點,再加上我們預算增加,可是人數銳減,而且在參與的國家跟區域也減少這麼多的情況之下,我覺得這個部分可能有必要再重新檢討,甚至可以讓我們委員會知道詳細的發生原因好不好?
發言片段: 6
徐委員長佳青:好,委員,我現在試圖回應一下。第一個,國際機票的價格確實上漲非常多,很多地區幾乎是double的價錢,過去日本或者曼谷的機票可能不用1萬元,幾千元就有,但是現在都是要2萬元左右的預算,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確實我們的機票是加倍了。現在我們是改成團進團出,原因是過去團很大的時候,去到某些僑團的家庭裡面,某些孩子就自己跑掉了,把它當作自助旅行就走了,這是造成的困擾之一。
發言片段: 7
馬委員文君:委員長,這就是我們提到的,就是在管理上面,包括你參加旅行團,任何人尤其我們認為是優秀的青年要去做搭僑計畫,照理說他的認知應該要非常清楚,如果可以脫團,不接受相關規矩,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影響,所以有很多面向需要改善。機票雖然漲價,可是不至於漲那麼高,這個只是一個計畫,很多人在乎的並不是這個,而是它的價值,我相信這些青年要去,如果他純粹是玩的考量,當然會將成本納入計算;可是如果是為了見識更多、拓展國際視野,可以跟臺商、跟僑界做什麼樣的接洽,我覺得這是他們可以成長的機會,應該不會算得那麼清楚。因為現在只剩下3國,我們講了很多的國家,說它的機票漲很多,現在只差六十幾人、3國,這個部分我們希望還是要好好檢討看看。
另外,時間的關係,我簡單提出來,我們在109年有簽臺美教育倡議,我們跟美方AIT的合作,主要是孔子學院關閉的關係,因為現在大家都要學華文,未來華文的市場非常非常大,而且世界上有非常多人口都必須講華文。可是我們現在要講的是,我們的錢到底有沒有用在適當的地方?全球有1,029個僑校,總共大概有38萬6,000個僑生,我們編了2億4,649萬元在這個部分,如果都不要花在別的地方,統統都給這一千多個僑校還有僑生,平均一個僑生只分配到640元;可是這個預算大概花了六千三百多萬元去招收這1,802個外國學生,主要就是要推廣華語,而且你是給外國人,不是給我們的僑生,這並不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他們一個人平均用了3萬5,000元,跟我剛剛講的,所有僑生可以用到的640元是天差地別;而且我們要讓外國人學華文,外交部可以做、教育部可以做,我們希望僑委會還是把重心及有限的預算花在刀口上,這個部分我們也強烈要求應該去做改善,好不好?
發言片段: 8
徐委員長佳青:好,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9
主席:請陳委員以信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56
meet_id 委員會-10-7-35-4
speakers ["江啟臣","林昶佐","邱臣遠","羅致政","林靜儀","劉世芳","廖婉汝","吳斯懷","王定宇","馬文君","陳以信","趙天麟","湯蕙禎","溫玉霞","楊瓊瓔","何志偉","洪孟楷","蔡適應","陳椒華","邱志偉"]
page_start 1
meetingDate ["2023-03-09"]
gazette_id 1122701
agenda_lcidc_ids ["1122701_00002"]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2701_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