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11

發言片段: 0
萬委員美玲:(9時24分)次長早。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106年到110年間,大專院校的專任教職流失了將近2,000人,我還在想這是不是只是字面上的數字,實際的狀況會比這更糟糕。專任教職的年齡分布,55歲以上看起來是有比較增加,50歲以下的青壯年連續5年都下跌了,次長應該有掌握這樣的數字,我相信教育部也有想過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要培育、留住高教人才必須要有很多完善的方案跟配套機制,所以我們也推出玉山計畫跟提高教授學術研究加給10%,還有引導學校以高教深耕經費新聘老師等方案來延攬、留住高教人才。不過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計畫,第一個、玉山計畫,延攬、留住高校人才,次長對相關成效滿意嗎?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林次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林次長騰蛟:跟委員報告,玉山學者計畫是希望能夠延攬優秀的師資,尤其是青壯的學者到國內任教,這個部分教育部也在持續努力,107年到111年核定235案……
發言片段: 3
萬委員美玲:多少?
發言片段: 4
林次長騰蛟:235案,當然這個部分未來還可以再持續做一些努力。
發言片段: 5
萬委員美玲:所以你滿意嗎?
發言片段: 6
林次長騰蛟:有努力的空間。
發言片段: 7
萬委員美玲:就是還算滿意,但是還有努力的空間是嗎?但是我看起來,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可能並沒有很滿意這個專案,所以你們有一點認知上的落差,當然我們都在努力啦!不過我們看到中研院的書面報告也表示,教育部的玉山計畫是個短期的補助,能夠協助、受益的人非常有限,其實沒有辦法解決高階教研人才薪資偏低的問題,恐怕也沒有辦法補齊現在流失的高教人才,這個是中研院的看法,次長您認同這樣的看法嗎?有沒有什麼想要修正的方向?
發言片段: 8
林次長騰蛟:跟委員報告,我想針對……
發言片段: 9
萬委員美玲:次長,麻煩您對著麥克風好嗎?
發言片段: 10
林次長騰蛟:是。目前玉山學者計畫的要求標準相對比較高,薪資的部分是每年最高500萬元,可以到3年;玉山青年學者是150萬元,最高可以到5年,另外也……
發言片段: 11
萬委員美玲:次長,您有一點點答非所問,計畫的內容本席很清楚、您也很清楚,但是我跟您討論的是連中研院都表示這個案子,即便你覺得你剛剛講的內容還不錯、有誘因,但是就中研院看起來這是一個短期的補助,受益的人非常有限,這一點你怎麼看?如果你覺得中研院的書面報告也是有道理,那要怎麼去修正?所謂的玉山專案要不要繼續?如果繼續,要用什麼方式做?請回答。
發言片段: 12
林次長騰蛟:玉山學者或者玉山青年學者的薪資部分,我們也有考察國際的薪資狀況,以目前的薪資來講,相較國外是差不多相當,只不過剛才提到的5年跟3年……
發言片段: 13
萬委員美玲:次長,你剛剛說我們的薪資跟國外相當?
發言片段: 14
林次長騰蛟:對,如果延聘同級師資是相當的,再加上我們國內經濟環境發展的情況,所以……
發言片段: 15
萬委員美玲:好,次長,聽起來你不認為中研院的想法是對的,不過我想這也是從專業的角度去看,其實是必須要參考的。您剛剛特別講到薪資相當,您指的是高教人才的薪資嗎?對於您這樣的說法,其實我非常驚訝,你竟然會說臺灣高教人才的薪資跟國外差不多,我要跟次長講,差很多啊!
發言片段: 16
林次長騰蛟:當然跟國外的環境不太一樣,或者……
發言片段: 17
萬委員美玲:當然環境是不太一樣,每一個國家的國情、環境、經濟狀況都不一樣,但是實質上、實際上是差很多的,中研院院長在這裡,召委本身也是高教教授,我們都知道環境上來說,跟國外其實不能比的。我們一個一個來討論,剛剛提到教育部提高學術研究加給10%,也希望用高教深耕計畫來新聘教師,這些都是希望能夠增加薪水,所以其實某種程度上,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薪資跟國外是不能比的嘛!中研院剛剛報告也指出,我們這樣的方式沒有辦法解決低薪的問題。再來,您剛剛說薪資一樣,可是我們看簡報的表格就很清楚,以美國為例,高教人才平均薪資將近300萬元;我們臺灣則是118萬元;其他鄰近的國家,日本是240萬元、香港223萬元,韓國也還是比我們好。所以薪資落差是很大的,充其量我們就比馬來西亞好一些而已啊!次長,您的觀念跟資訊要調整一下耶!
發言片段: 18
林次長騰蛟:是,跟委員報告,目前高教的師資大部分都是教授,如果依照資深教授770的薪點來看,年薪大概是164萬元,所以委員這邊的數據似乎跟我們的基準不太一樣。再加上國外在算薪資的時候,大概都是用年薪去計算;我們的算法則是包含本薪、年資等等的部分,並沒有外加剛剛講的彈性薪資或是玉山學者相關的計畫,所以計算的標準……
發言片段: 19
萬委員美玲:次長,這份資料的來源倒也不是憑空杜撰,也是有所本的,所以要怎麼去看薪資的計算方式,其實你我都心知肚明,現在我們臺灣在高教人才的薪資對待上並不盡然是公平的,所以這是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啊!再加上這幾年其實產業界需要大量專業的人才,很多產業界開出來的條件真的都非常好,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等看起來好像也比較有前瞻性,當然很多專業人才就不會留在教育界,他就去產業界。我們薪資偏低,環境條件跟其他國家比起來又沒有這麼好。
次長,你剛剛說加這個、加那個,其實我們的薪資也是不錯,我想這個說法在很多高教的教授聽起來大概不太能夠接受,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解決相關低薪的問題,一定要去解決現在整個環境和尊重的問題等等,第一個,如此我們才有競爭力;第二個,才能把人才留在教育界;第三個,跟國外比起來,我們才不會常常被挖角,所以今天跟你討論的就是我們高教人才流失的問題,我想低薪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當然另外一方面,也是今天大家會談到的問題,因為高教人才養成的培育期比較長,所以有時候進入職場的時間會比較晚一些,導致退休時的年資可能會比較短,這個問題其實是存在的,所以所得替代率也比較低,退休金偏低的這件事情當然也會造成投入教師這個行列、進入高教這個領域的意願低。我覺得這些其實都是問題,今天我們討論出來之後,要好好地去落實以及怎麼去檢討和改善,如果我們都知道原因出在哪裡,但是不去解決的話,我覺得其實高教的環境永遠都不會好。
在教育部延攬跟留才的方案實行以後,沒有滿50歲的高教人才在111年度卻比107年度少了261人;整個全體的高教人才,在教授的部分,110年度也比107年度少了1,675人,這個數字已經很可怕了。但本席今天再提出另外一個數字,我們剛剛提的是教授的部分,我們知道教授的養成還是有階段性的,如果以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來看,次長,您知道嗎?未滿50歲的副教授跟助理教授,111年度比107年度足足少了3,178人,這是從書面上的數字來看,實際上會不會更多?其實我是非常憂心的。在高教人才的這個部分,如果我們一直都無法年輕化、人才沒有辦法進來的話,其實在不久的將來,馬上就會出現高教專業教授的斷層。次長,我這樣說,你同意嗎?
發言片段: 20
林次長騰蛟:是,跟委員報告,所以基本上剛剛談到的薪資問題,一方面我們也讓各個學校可以用高教深耕計畫做彈性薪資的處理,來解決剛剛委員提到的問題。
發言片段: 21
萬委員美玲:我想現有的這幾個計畫,其實我們都已經有施行了,以後回頭檢討看一下成效如何,如果成效不彰的話,是應該要在舊計畫裡面再把它擴大、加深或提高誘因,還是這個計畫可能沒有辦法滿足現狀的改善,那我們要不要提出新的計畫?我想今天召委排這個專案之後,值得次長帶回去跟部長好好地討論……
發言片段: 22
林次長騰蛟:我們會再仔細地檢討。
發言片段: 23
萬委員美玲:是不是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更好的方案,去延攬、留住我們的高教人才,並且讓他能夠不斷地傳承,不至於老化以後會卡住,造成以後的斷層,好不好?
發言片段: 24
林次長騰蛟:是。
發言片段: 25
萬委員美玲:拜託次長,回去一定要仔細去思考。
發言片段: 26
林次長騰蛟:相關計畫的部分,我們會把青壯年專任教授的延聘納進去做思考。謝謝萬委員。
發言片段: 27
萬委員美玲:謝謝。
發言片段: 28
主席:請陳委員秀寳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70
meet_id 委員會-10-7-22-4
speakers ["張其祿","張廖萬堅","萬美玲","陳秀寳","陳培瑜","黃國書","吳思瑤","鄭麗文","楊瓊瓔","陳靜敏","林宜瑾","鄭正鈐","范雲","游毓蘭","王婉諭","洪孟楷"]
page_start 319
meetingDate ["2023-03-13"]
gazette_id 1122901
agenda_lcidc_ids ["11229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政忠、銓敘 部部長周志宏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列席就「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 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2901_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