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258

發言片段: 0
吳委員思瑤:(10時26分)林次長、陳副主委,兩位好,今天在場還有廖院長,稍後再請廖院長上台。我看了跟臺灣高教政策主要相關的三個部會的書面專案報告,我來說一下我的看後觀感,教育部的報告從頭到尾就是拒絕承認問題存在,掩耳盜鈴!國科會是自吹自擂、不痛不癢!謝謝中研院,中研院的報告直指核心、切中要害。我為什麼說教育部跟國科會的報告都讓人不滿意,主要是因為教育部不斷解釋增加玉山計畫的學者補助、增加彈薪方案,這些都應當足夠,你們不斷在說明一些已經啟動的新制度,但是你們掩耳盜鈴,拒絕承認問題沒有被解決;而科技部大概前面二分之一的版面都在講做多少事、補助多少人、有多少創新研發等等的,某種程度上你們也是相關的主要部會,所以國科會的報告真的還是淪於對整個政策置身事外、不痛不癢的狀況;中研院今天是切中要害,其實這三點關鍵原因都不是新生事物,都是我們長期看待臺灣高教危機的內憂外患,內憂留不住人才、外患是面對國外的挖角,尤其是中國,中研院的三個關鍵原因點出三個偏低的事實,就讀博士班的誘因是低的、現職高教科研人才的待遇是低的、高階教研人員的退休所得也是低的,這三低都不是新生事物。我們今天好好來看,問題有被解決嗎?林次長;國科會的協助夠了嗎?陳副主委。
以博士班連續3年招生掛蛋的數目來說,2020年有40所、2021年有32所、2022年有41所博士班招生掛蛋,甚至不乏國立的頂尖大學,為什麼臺灣的學生不想唸博士?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唸博士沒辦法兼顧生活和生計,還是顧肚子比較重要啦!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現實考量。第二個,我多次質詢國科會,也就是過去的科技部,我常說臺灣唸完博士的這些高階人才鏈結到產業就業的比例不到兩成,因為我們沒有在政策上協助他們到產業就業,所以幾乎八成都留在大學,留在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個惡性循環的高教人才困境跟瓶頸當中,因為留在學校就是低薪,他也看不到未來,也就是有這些問題,以致於大家不願意去唸博士。
關於這個政策我要請林次長好好說明,陳良基在擔任科技部長時,曾在2019年提出一個政策,我大力叫好,而這也獲得媒體很多的版面,即當時的科技部跟教育部聯手鼓勵臺灣學生念博士,每年補助50萬,也就是1個月有4萬,預定的名額是1年600人,依據當初的政策規劃,由過去的科技部補助一半,教育部補助另外一半,我一直很關心這個政策,也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方法,雖然1年50萬真的也不是什麼太大的誘因,但至少可以鼓勵這些想繼續研究的博士學生們,來協助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原計畫是科技部、教育部各出一半,每年有600個名額、每個月可領4萬,結果這項政策呢?陳副主委,到目前為止,我所瞭解的是,每年變成只有300人,補助腰斬了,政策跳票了,為什麼?因為只有國科會在付這筆錢,是不是?請陳副主委說明。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國科會陳副主任委員說明。
發言片段: 2
陳副主任委員宗權:目前每年是300人。
發言片段: 3
吳委員思瑤:主要是你們在負擔嗎?
發言片段: 4
陳副主任委員宗權:是。
發言片段: 5
吳委員思瑤:但還要學校自籌?
發言片段: 6
陳副主任委員宗權:對。
發言片段: 7
吳委員思瑤:博一、博二的部分,學校自籌1萬,國科會出3萬;博三、博四的部分,國科會出2萬,學校自籌2萬,居然還要學校自籌!當初說的是4萬元國科會跟教育部各出一半,林次長,為什麼這個政策跳票了?
發言片段: 8
主席:請教育部林次長說明。
發言片段: 9
林次長騰蛟:跟委員報告一下,這個部分據我了解,當時教育部跟科技部有共同做了一些討論,後來教育部認為這個計畫並沒有考慮到未來就業的銜接性,所以教育部另外再推動了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以培育博士班的模式,同時論文是由……
發言片段: 10
吳委員思瑤:他有進到產業界了嗎?如果你們要改變原來的政策,希望導引畢業的博士進到產業,那我剛剛有告訴你,其每年的人數不到二成,總之,我認為這個政策要好好再討論一下,你們一直告訴國人,來讀博士的人每月可以領4萬,但到現在這個政策已經腰斬跟跳票,我個人很難接受,不管教育部要額外去補助、協助那些唸博士班的學生,包括他要如何銜接到產業等等,那都是另外的計畫,但這個計畫是在蔡英文總統任內講出去的!對此,請趕快檢討,1個月內教育部再來答復本席及委員會,即這個政策是不是要依當初所制定的政策目標來繼續執行,而且應當是認真執行,好嗎?
發言片段: 11
林次長騰蛟:好。
發言片段: 12
吳委員思瑤:這個問題我們就先打住。
再來,我看到中研院黃副院長曾對媒體表示,即便是臺灣的中央研究院,在統整臺灣高階科研人才的待遇後發現,我們是難以去全球攬才的,像美國是臺灣的3倍、香港是4倍、新加坡是臺灣的3.5倍、鄰近的中國是臺灣的2倍,所以優秀的高階科研人才就往國外跑,非常感謝廖院長,家中有難回家幫忙,這樣的愛國情操我不曉得多少人會有,以上是關於中研院的數字。
再來看看監察院的數字,這也非常清楚,剛剛有些委員也提出來了,美國大學教授的待遇是臺灣的2倍、英國是3倍、新加坡是5倍、香港城市大學的待遇則是臺灣的4.3倍,所以監察院2016年的調查報告非常清楚的提出了好幾點原因,也希望教育部要解決大專校院教師待遇欠缺競爭力的問題,而我手上是有這份調查報告的,裡面提到了好幾點原因,總之,就是沒有做到,就是沒有做好,這就是為什麼中研院今天直指核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教師待遇慘輸國際,但我們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啊!
關於玉山學者計畫,報告林次長,玉山學者的部分,每年最高500萬元、3年期,這是有一定年齡限制的;玉山青年學者的部分則是5年期,時間比較長,但是每年只有150萬,我認為玉山青年學者的部分要提高,甚至應提高到500萬,也許都值得,為什麼?因為現在玉山學者的部分,這幾年施行下來共核定了202件,多數在國外是資深的,可能要退休了,所以回臺灣奉獻國家,換言之,反正要退休了,所以回臺灣再領一個500萬、領3年;玉山青年學者的部分,我知道也有人來申請,可是150萬真的不是一個很高的誘因,而且只有5年期,對這些相對年輕的學者,即便回來領了5年,他最後還是會離開,所以我認為聘期短對年輕的中堅學者來說還是誘因不足,次長,可以檢討嗎?我認為玉山青年學者150萬元的部分應當再提升。
發言片段: 13
林次長騰蛟:跟委員報告,就是202件的玉山學者……
發言片段: 14
吳委員思瑤:我知道,當中也不乏青年學者,沒有錯,但是就如我所說的,他也許只是短期回來,但5年一到他就走了、就say goodbye了,所以這方面的檢討,請在1個月內提出。
發言片段: 15
林次長騰蛟:好,這個部分我們會來做一個檢討。
發言片段: 16
吳委員思瑤:最後的時間我想請教廖院長,現行的方案確實有大幅檢討的必要,這是中研院點出來的,要如何解決?大專校院的彈性薪資確實不夠,而且執行上有非常多的問題,即中研院看到的問題是,僅為短期的補助,而且是有條件的限制,受益人數是有限的;監察院的報告則是寫了一拖拉庫,也都是告訴我們,大專校院彈性薪資是不夠的,也做得不夠好,所以教育部一定要檢討。
第二個,教授學術研究加給僅提高10%,我也認為為德不卒。針對我剛剛的分析,廖院長是不是都認為這確實是我們碰到的瓶頸跟困境?
發言片段: 17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發言片段: 18
廖院長俊智:首先,我們要肯定教育部跟國科會過去的努力,但的確還有很多要進步的空間,我想您的分析大致上是切中要害的、是不錯的。
發言片段: 19
吳委員思瑤:中研院can help!你們曾經在102年出了高等教育科技政策白皮書,這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講了這麼多的高教人才斷層,這攸關臺灣的國力,畢竟人才也是國力的一部分,所以我積極的建議,我剛收到你們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非常好,這是2.0版,跟前一版相較也是隔了好幾年,我們認為這是重要的國家政策,臺灣要解決問題,所以中研院今年又出了淨零科技研發政策白皮書的2.0版,我在這裡具體建議,也請求中研院,你們可以看到臺灣高教人才斷層的危機,所以也請提供協助,深入地進行一個必要的研究,就是比較國內外、比較各種制度面的改善,對此研議出一個新的解方,院長願意努力嗎?
發言片段: 20
廖院長俊智:我們會帶回去研議看看,而且我們已經正在研議這樣的方向了。
發言片段: 21
吳委員思瑤:非常好。
發言片段: 22
廖院長俊智:在研議當中但還不確定……
發言片段: 23
吳委員思瑤:還不確定會不會出版?
發言片段: 24
廖院長俊智:是的,因為這要看能不能匯集國內高等教育學者的共同意見,大家的想法有沒有一樣,能夠落實……
發言片段: 25
吳委員思瑤:就是列在你們的清單上。我在這裡要具體請求,人才是一切之本、科研之本、淨零碳排之本、所有國家發展硬實力及軟實力之本,如果中研院能夠把這樣一個人才斷鏈危機做出一個具體的政策建議,這應是國人所樂見,也是臺灣所需,有請廖院長還有中研院團隊予以研究一下。
最後,請教育部1個月內就我剛剛指出的問題提出檢討報告。謝謝。
發言片段: 26
主席:謝謝吳思瑤委員。現在委員會休息5分鐘。
休息(10時39分)
繼續開會(10時44分)
發言片段: 27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請鄭委員麗文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70
meet_id 委員會-10-7-22-4
speakers ["張其祿","張廖萬堅","萬美玲","陳秀寳","陳培瑜","黃國書","吳思瑤","鄭麗文","楊瓊瓔","陳靜敏","林宜瑾","鄭正鈐","范雲","游毓蘭","王婉諭","洪孟楷"]
page_start 319
meetingDate ["2023-03-13"]
gazette_id 1122901
agenda_lcidc_ids ["11229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政忠、銓敘 部部長周志宏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列席就「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 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2901_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