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54

發言片段: 0
林委員昶佐:(9時49分)部長早安。關於陳姓上兵的事情,現在很多真相有各種說法,所以我也不多作揣測,我只想問一個問題,雖然他只是一個士兵,也不太可能知道太多的軍事機密,但是有一些東西他應該一定知道,包括常駐兵力數量、軍餉物資、運補頻率、甚至駐守官兵的生活型態等等,所以現在國防部有沒有評估這方面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有沒有必要進行換防,例如把兵力、軍備、運補做一些調整?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國防部邱部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邱部長國正:林委員好。跟委員報告,我們當然有評估過,因為我們沒有因為他的職務高低就把情報的等級給刪除掉或者刻意遮掩,但我要跟委員報告,部隊並沒有準備要整體換防的作為,我也這樣要求。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每個主官在上島以後做任務交接時,都會做重新的布置,但是再怎麼樣布置,也就是在這個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所以我基於這個原因,可能有小部分的調整,那是地區的權責,但我並沒有打算要求陸軍整個把部隊換過來,畢竟年代不一樣了,沒有必要這樣做。
發言片段: 3
林委員昶佐:好,所以如果有經過討論、評估以後,覺得沒有必要整體換防,我想大概就比較清楚。
再來,關於全民防衛的問題,幾個月前其實我開了一個公聽會,部內同仁也有來參加,當時我們有討論到滿多議題,主要當然是全民防衛涵蓋了很多不同的面向。針對這些不同面向的主管機關應該是什麼單位,當時公聽會有一個方向,雖然不能說有共識,但是大家都覺得那個方向可以參考,就是可以設立類似像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單位。我想部長可能還沒有機會把當時討論的報告、會議紀錄做一番梳理,所以我想在這裡跟您討論一下。
首先,現在的權責分工有幾個問題:第一,現在行政院設有災害防救辦公室,但它是幕僚單位,不是業務單位,裡面大概有二十幾個人;在全民防衛裡面,後備動員的業務單位是全動署,民防的業務單位看起來是警政署,可是在公聽會裡面,警政署的回答大概就是交通義警大隊等等相關的問題。所以被定位為民防的部分,不管是醫護大隊、環境保護大隊、消防大隊、工程搶修大隊等等,變成要個別跟這些機關去進行瞭解,講起來沒有一個單位可以掌握全部的狀況。但是我想部長也知道,如果遇到真的要動員的時候,大概一定是以國防部為中心,所以國防部又必須要清楚地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理論上全動署好像要負責這個會報,但是一到真的要動員的時候,是不是由它來進行臨時的協調?平常如果都不是全動署管,一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它才趕快針對所有不同的窗口做整理,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以及民防其實又不是歸屬於軍隊,所以平常都交給全動署,這會對嗎?因此公聽會才會討論出參考美國的經驗,特別成立一個專責單位的可能性,大概是這樣的脈絡。不知道部長覺得這個方向是可以參考的嗎?
發言片段: 4
邱部長國正:我跟委員報告,編組很重要,編組是一個組織推動工作、發揮功能的主要依據。當初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也是經過一番研討的,當時為什麼要成立?早期是全民防衛動員辦公室,裡面沒有幾位同仁,而且界定在國防、軍事動員這一塊,後來因為覺得全民防衛動員有其重要性,所以在110年5月,我記得當初要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經過大院黨團協商做了一個附帶決議,要針對全民動員法加以修訂,因為當時只有準備法,是另外一段。剛剛委員講到編組方面,全民防衛動員署的功能的確就是要整合各部會,現在可能一開頭覺得哪邊力道不夠,但事實上全民防衛動員署現在的辦公室都有各部會派來的人在裡面作業,雖然不是每天,但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針對問題列出來以後交給相關部會,再過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開會討論,這樣就會很具體。當然缺點還是有,不過最起碼方向對了以後,就可以加點力道,朝這方面持續努力。剛剛委員提到參考別國經驗,或哪個國家用了什麼編組之類的,那是另外一個議題了。再說,要搞那個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目前沒有朝這方向去思考。全民防衛動員署已經成立了,功能也已經彰顯出來,如果力道不夠的話,我們會加強力道!
發言片段: 5
林委員昶佐:原則上還是由全動署來做整體整合?
發言片段: 6
邱部長國正:是,這是已經既定的編組,我們就要這樣做。
發言片段: 7
林委員昶佐:既然如此,本席有幾點提醒部長。現行民防團基本上是以機關或公司為單位,說不定全動署現在也在造冊整理。正因為現行編組制度的民防團是以機關或公司為單位,可是緊急時需要用到的,不管是防災士或緊急救護員却不一定會在機關、公司的民防團裡。現在全臺灣有一萬六千名防災士,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這一萬六千名已經學習特殊技能且被認證的人就會派上用場,屆時將有造冊與動員問題,畢竟一定不是放在現行公司或機關裡的民防團!之前在質詢時本席曾提到EMT1緊急救護技術員,這些人也有若干證照,在民間數量也相當多,問題在於造冊與救護人力該怎麼組織?我想不可能依照現有民防團制度,因為其規制係以機關或公司為單位,所以勢必要超出現有框架來做整理,甚至是整合、清查與盤點,對不對?
發言片段: 8
邱部長國正:對。跟委員報告,講到名冊問題,既然事涉專業工作推動,那就一定要有名冊!但名冊問題在上一回已經造成誤解了,講得好像我們想掌握什麼!其實很簡單,我們是掌握全盤狀況,而各地方政府則要針對我們所提供的去編組相關的專業、專長人員納入管制。這個可以改,也不見得要把名冊報到我們全動署或相關部會來,但各地方政府要納編的這些人是平常就應該掌握的。至於有無個資洩漏問題,那是另外一個範疇。我們推動任何一項工作最好能單純化、簡單化,如果越搞越複雜,那麼這項工作就需要檢討了!上次公告以後我們就在檢討,為什麼要檢討?是為了蒐整大家的意見,包含剛剛委員所提的意見,我們都納入檢討當中。
發言片段: 9
林委員昶佐:上次公告以後造成一些誤解,因為在本來的機制裡就該做盤點,即使不是為了因應緊急需要而動員的組織脈絡。我的意思是,即便是該做的盤點,但究竟該怎麼樣盤點才不會造成困擾與誤解?況且這些資源在民間裡,在本來的機制框架外,所以不可能不去瞭解到底有多少人有防災士能力,有多少人具緊急救護技術員證照!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些人數的話,反而會把真正具有能力、有技術的人放在現有框架外,如此反不利於全民防衛!如同部長所說,可能要檢討怎麼盤點、怎麼造冊,但這件事不能停下來。
發言片段: 10
邱部長國正:不會停。
發言片段: 11
林委員昶佐:謝謝部長。
發言片段: 12
邱部長國正: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13
主席:請邱委員臣遠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30
meet_id 委員會-10-7-35-5
speakers ["蔡適應","林昶佐","邱臣遠","江啟臣","羅致政","陳以信","吳斯懷","林靜儀","劉世芳","王定宇","廖婉汝","馬文君","楊瓊瓔","李貴敏","林德福","游毓蘭","陳亭妃","郭國文","李德維","趙天麟","王鴻薇","孔文吉","陳椒華","湯蕙禎","何志偉","陳明文","張其祿"]
page_start 245
meetingDate ["2023-03-15"]
gazette_id 1122801
agenda_lcidc_ids ["1122801_00007"]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一、邀請國防部部長邱國正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二、邀請國防部部長邱國正、國家安全 局、大陸委員會、法務部、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內政部移民署及警政署報告「陸軍金門防衛指揮 部上等兵失聯事件」,併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列席,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2801_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