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53
發言片段: 0 |
---|
林委員昶佐:(9時25分)局長你好。最近關於馬前總統出訪中國的配槍問題及國安的編制、部署問題也成為大家很關注的焦點,所以我想先請局長說明一般前元首或副元首出國出訪時的國安部署程序及權責大概是怎麼樣?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國安局蔡局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蔡局長明彥:針對卸任元首或副元首的出訪,我們主要是依照特勤條例及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進行相關規劃,事實上過去每個卸任元首、副元首出訪的個案狀況都不太一樣,要看當時的出訪國對於卸任總統、副總統提供的禮遇到什麼程度,也涉及卸任總統、副總統辦公室所進行的規劃有沒有相關維安需求,國安局都會根據相關需求做維安的配置跟整備。 |
發言片段: 3 |
林委員昶佐:剛才局長的意思就是能不能配槍基本上也要看對方的態度以及要出訪的卸任元首辦公室的看法。過去馬前總統曾多次出訪,其實前總統、副總統有出訪的大概就是李前總統、連戰副總統及馬前總統,是不是有一些國家有配槍?有一些國家沒有配槍?因為我看到有一些說法是:他們現在都變成一般平民,所以出去本來就沒有配槍。這部分是不是可以稍微說明一下? |
發言片段: 4 |
蔡局長明彥:如同剛剛跟委員說明的,每一次的狀況不太一樣,像是連戰前副總統卸任之後有14次出訪,其中有一次是配槍;另外像是蕭副總統的出訪,包括參加對岸的企業峰會以及博鰲論壇,7次統統都沒有配槍;李前總統到日本時也沒有配槍,所以每個狀況都不盡相同。 |
發言片段: 5 |
林委員昶佐:所以你剛才說連前副總統出訪的時候是有配槍的,那一次是去中國嗎? |
發言片段: 6 |
蔡局長明彥:連前副總統2005年到中國訪問的時候是有配槍的。 |
發言片段: 7 |
林委員昶佐:我們這邊掌握的一些資料也是如此,其實即使是去中國也未必不能配槍,主要還是看中國當時對我們的態度,當然還有出訪辦公室的態度,所以這次馬前總統去中國不配槍究竟是中國的態度還是馬辦的立場? |
發言片段: 8 |
蔡局長明彥:針對這次馬前總統到中國大陸訪問的維安規劃,我們都跟馬前總統辦公室還有基金會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繫,這部分還在進行協商跟討論當中,但是因為這個案子還在規劃,也還未執行,所以就國安局的立場來講,我們並不便針對維安人員有多少相關器材或設備的配置,在這種場合做公開說明,請委員理解。 |
發言片段: 9 |
林委員昶佐:當然也不適合針對每次出去是如何部署做公開說明,否則就失去部署維安的意義了,但是我想事後有機會的話,還是讓我們所有委員會的委員大概知道幾次卸任元首、副元首出訪的時候,維安部署的一些差別,尤其是去中國的時候,這次的整個部署規模是不是有受到打壓或限縮,過去是不是可以比較有彈性,我們比較有自由度,這些請讓我們委員會的委員知道,再提供書面報告。 |
發言片段: 10 |
蔡局長明彥:我們規劃這方面的維安整備,主要的目的都還是在確保卸任元首跟副元首的維安安全,這個部分請委員放心。 |
發言片段: 11 |
林委員昶佐:沒錯,我們擔心的是我們覺得應該要做怎麼樣的部署,但是對方不准,當然就有矮化的顧慮。 |
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其實印太戰略在川普2017年提出前,其實更早的時候安倍前首相就已經推出對印太的看法,把亞太調整為印太區域,總結來講討論的大概是兩個層次,我想局長也非常清楚,一個當然是供應鏈的重組,重組供應鏈的區域經濟板塊,需求等等也不要再倚靠這些獨裁國家太多;另外一塊當然是印太區域的航行自由,尤其近年來強調臺海的部分,所以這幾年不只是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去年底加拿大跟南韓也發布,加拿大的版本其實比較強硬,有提到中國是個日益具破壞性的全球強權,南韓的版本雖然比較溫和,但是如果跟文在寅年代相比,它願意提出印太戰略,而不是像那個時候保持模糊、保持距離,其實已經算是一個進一步的作法了。另外在獨裁國家這邊,過去幾個月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中俄之間其實有更強的連結,甚至是無上限的合作,所以有些人認為新型態的冷戰正在形成,不知道局長怎麼看? |
發言片段: 12 |
蔡局長明彥:如同剛才書面報告向各位委員提到的內容,我們有看到美中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態勢在升溫當中,也有出現集團化對抗的趨勢。我們局裡對於委員剛剛的觀察非常同意,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跟區域內友盟國家的合作是不斷地在加強當中,這樣的合作反映在兩個面向,一部分是安保的面向,一部分是經濟安全的面向,我相信透過多邊機制的成立,未來美方跟區域國家希望能夠達到的目的,在安保部分,能夠對於中國的行為有某種程度的制約;在經濟安全的面向,能夠透過這樣的合作讓友盟國家在供應鏈的安全上更具有韌性。 |
發言片段: 13 |
林委員昶佐:我之所以先討論結構是因為下面我要跟您討論的是關於現在滿多人在講的中美等距、強國等距,如果我們前面的結構,第一個、供應鏈的重組;第二個、印太區域的安全,印太區域的安全又強調臺海的話,我們是不是有強國等距的空間,或者這是不是符合我們的利益?我想臺灣應該要非常仔細去思考。當然所謂強國等距也不是一些臺灣學者或部分人士所特別提出來的見解,如果我們看其他國家,包括新加坡也講過,雖然之前菲律賓的杜特蒂非常親中,但是即便是現在的小馬可仕還是希望走所謂的等距,你認為臺灣有辦法學習他們或拷貝複製他們的戰略嗎?這符合我們的利益嗎? |
發言片段: 14 |
蔡局長明彥:我想等距的概念比較像是學術或新聞用語,因為在政策面的操作上,等距要看議題,也要看不同狀況來經營與美中兩國的關係,當然委員講得沒有錯,我們現在面臨到的地緣政治情勢是比較複雜的,如何在這過程當中找到我們的威脅來源、擴大國際友盟的支持、掌握目前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這三項都是我們在規劃整體大戰略時必須列入考慮的重要因素。 |
發言片段: 15 |
林委員昶佐:我想局長講得當然是稍微比較保守跟模糊,也不直接說,我直接講,印太戰略我們剛剛講了兩個部分,第一個、供應鏈的重組,臺灣當然要加入,簡單講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就是要加入,這對我們的經濟利益絕對是加分的。另外一個是印太區域安全,既然臺海是所有印太戰略一定會提的重點,美國也提、加拿大也提過、歐洲國家也提,我們在這個威脅的最前線,怎麼可能在別人提臺海安全的時候,我們說:沒有,我們跟你要保持距離,我們跟兩邊都等距。別人說要保護我們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在兩邊講說我們想要當一個旁觀者。所以我當然認為不管從經濟的面向、從安全的面向,我們不是菲律賓,我也不認為我們對這些新聞用語、學術用語對號入座會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我想剛剛局長的回應其實也是雷同,只是你儘量在架構上來回答這個問題,對不對? |
發言片段: 16 |
蔡局長明彥:是。 |
發言片段: 17 |
林委員昶佐:好,謝謝局長。 |
發言片段: 18 |
蔡局長明彥:謝謝委員。 |
發言片段: 19 |
主席(吳委員斯懷代):謝謝林委員。接下來請江委員啟臣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62 |
---|---|
meet_id | 委員會-10-7-35-7 |
speakers | ["江啟臣","林昶佐","吳斯懷","羅致政","林靜儀","劉世芳","邱臣遠","馬文君","廖婉汝","王定宇","蔡適應","何志偉","趙天麟","游毓蘭","張其祿","賴士葆","王鴻薇","李德維","邱志偉","陳椒華","湯蕙禎","陳以信","陳明文","楊瓊瓔"] |
page_start | 1 |
meetingDate | ["2023-03-22"] |
gazette_id | 1123301 |
agenda_lcidc_ids | ["1123301_00002"]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國家安全局局長、國防部副部長、外交部次長、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副署長、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主任報告「近期印太區域情勢對我國影響之研析與因應」,並備 質詢 |
agenda_id | 1123301_0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