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697
發言片段: 0 |
---|
陳委員培瑜:(12時8分)謝謝主席。部長午安,時間有限,我就趕快切入,今天想要跟部長討論關於公共電視的兒少節目。部長上任至今,對於公共電視的兒少節目,我相信很多民間的聲音,或者是很多專家學者的聲音,部長應該都已經有一些初步的認識了,我就直接切入。 |
第一個,我們看到在監察院的相關調查報告當中,其實就有提出相關建議,臺灣目前兒少節目播放時間平均占比是10%,可是臺灣的青少年即0到17歲兒少人口的比例是15.22%,也就是說,在相關的數字上,臺灣的兒少節目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回頭來看,我們並不是說公視做得不好,公視其實已經有非常多優質的兒少節目,而且是自製的,只是我們發現有沒有可能在相關的節目時數上,或者是自製節目的品質上,還可以更多、更好?怎麼說呢?我們來看英國的BBC,當然他們的預算非常令人羨慕,臺灣現在的「TaiwanPlus」有app,「公視+」也有網站或電視節目。公視還特別做了一個公視兒少資源網,是跟教育部合作,不知道部長您熟不熟悉? |
我們來看所謂兒少節目可以再更加優質的部分。其實臺灣的MyVideo影音平台在2022年7月就已上架了英國BBC Kids節目,這個節目非常特別,他們從2017年就發現兒少觀看電視、電影的環境其實已經從過去的電視台轉移到網路上,所以他們後來甚至就把實體節目的電視台停了,主要放在網站上。臺灣MyVideo購入到現在,收看流量是還蠻好的。想要請教部長,有沒有可能在現有經費底下,或者在未來,從預算端或是節目製作端這邊規劃更多對公視的期待。部長您有什麼看法?關於兒少節目品質上的落差,或是時數上的落差、經費上的落差。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文化部史部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史部長哲:謝謝委員。事實上我們都支持兒少節目應該要大量增加。 |
發言片段: 3 |
陳委員培瑜:更多、更好。 |
發言片段: 4 |
史部長哲:其中涉及的層面,不只是剛剛講的數據而已,事實上是整體文化的扎根。從小不看臺灣的節目,未來為什麼要看臺灣的節目? |
發言片段: 5 |
陳委員培瑜:部長說得真好! |
發言片段: 6 |
史部長哲:這裡面關鍵的因素,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公視法,整體公視預算的健康化很重要。也就是說,公視法的門檻上限、天花板如果能夠拿掉,我們首要就是希望鼓勵兒少節目的大幅度增加,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公共頻道首要的責任。謝謝委員的提醒。 |
發言片段: 7 |
陳委員培瑜:我非常開心聽到部長在您任內希望從公視法的面向來協助公視自製兒少節目,不只是品質,不只是內容,不只是數量的部分。我們提出的建議應該也不算太苛刻啦!我們希望就是以15.22%的比例作為一個短期目標來規劃。 |
接下來是因應現在兒少的收視習慣改變,有沒有可能增加兒少網路收視相關內容的規劃? |
發言片段: 8 |
史部長哲:剛剛委員特別提到,有關於兒少的app,我想這個講得其實很清楚,因為現在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用平板或手機在看節目,反而不是在電視上看。 |
發言片段: 9 |
陳委員培瑜:沒錯、沒錯! |
發言片段: 10 |
史部長哲:所以兒少的網路收視環境這個部分,我覺得確實應該作為強化的首要啦!這個會比直接增加時數更有效果。 |
發言片段: 11 |
陳委員培瑜:請文化部在做相關節目規劃的時候,要一併把網路收視的概念放進去。 |
剛剛部長提到公共電視過往一直有預算天花板的問題,您也提到想要打開天花板。我們其實還想加強要求文化部,可不可以做相關研議,就是在擴大公共媒體財源的可能性有多一些的考量、多一些財源;為公共電視的製作團隊或者為整個臺灣兒少節目的環境,在增加資源、增加子彈的部分,多給一些力量? |
發言片段: 12 |
史部長哲:關於這點,我剛剛也特別講了,如果這個天花板能夠打開,我個人當然優先希望能夠在兒少節目上挹注。 |
發言片段: 13 |
陳委員培瑜:我聽到部長說希望優先,非常開心。 |
我們來看一下,其實真的不是只有時數的問題,如同部長剛剛所說的。要跟部長溝通的第二個部分就是關於兒少節目的製作人才。其實臺灣兒少節目自製率這麼低,如果拿鄰近國家來比較,以韓國來說,他們是將近100%,臺灣現況則不是這樣。部長您覺得兒少節目自製率這麼低的原因,是剛說的經費問題,利潤過低,但我們覺得可能比較大的問題是專業人才的培育。 |
我們想跟部長分享一個案例,富邦文教基金會過往跟公共電視也有一些合作,他們甚至在民間做了所謂的孵育計畫,只要是計畫甄選上的人,在整個計畫年度當中,基金會每個月提供2次的顧問諮詢。甚至他們分得很仔細,劇本創作有12萬元獎金,非戲劇節目還有240萬元製作費,也就是說基金會不是只有給錢,還協助培力,甚至幫忙做資源的媒合,提供後續的製作開發資源跟工作費用。如果從上中下游來看,會發現這個民間案例其實還蠻成功的喔!而且他們可能會逐年繼續辦理。 |
關於這個部分,我們想要跟部長討論,有沒有可能參考這個民間成功的案例,回過頭來協助臺灣的從業者或是製作環境、製作公司,在人才斷層、人才養成的計畫,甚至是整個製作大環境的問題,提出相關兒少節目製作培訓的改善報告呢?也就是在期待公視法即將要修法的過程當中,一併把整個大環境的部分納入修法的考量。 |
發言片段: 14 |
史部長哲:謝謝委員。我想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惡性循環,因為自製率低,所以參與的機會就少,參與機會少,事實上就會造成人才培訓的斷層;人才培訓斷層之後,製作出來的節目競爭力就更低啊!坦白講,就是經費的問題。 |
富邦當然是我們重點補助的對象,長期跟文化部、文策院和公視都有合作,不過整體的大環境還是我剛剛講的,我們在兒少部分事實上需要投注更多的經費。 |
發言片段: 15 |
陳委員培瑜:我可以跟部長分享一下,其實文化部從110年開始,在「影視人才培訓補助要點」裡增加了兒童節目製作培訓類的補助,我也幫部長找到資料,過往這兩年都沒有人來申請。也就是說,其實文化部有用心提供資源,確實已經先開了一個還不錯的道路,但是沒有人敢來申請。所以我也要請部裡面回去研議,當我們已經有這個補助項目出來,卻沒有廠商、沒有製作公司,甚至沒有任何創意人才願意來申請,到底是哪個部分出了問題?我並不是要全然的指責文化部沒有做好,而是在提供相關利多政策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再更進一步跟相關產業人士討論,到底是補助的部分出了問題?還是什麼樣的環境,需要再更多加強跟溝通,好嗎? |
發言片段: 16 |
史部長哲:我們來檢討。 |
發言片段: 17 |
陳委員培瑜:謝謝文化部。 |
最後,我們在盤點整個公視的兒少資源時發現,其實有個網站很棒,不知道部長有沒有看過?就是公視兒少資源網。它的設計內容是這樣的,他們請很多老師針對公視主頻的節目設計教案,這個教案會跟主頻內容放在一起,雖然老師們現場回響很好,不管是自學家長或是學校各科老師確實會來使用這些教案,而且會因此不斷地收看公視主頻的節目。很可惜的是,我們發現這個節目單並沒有納入台語台、客語台、原民台相關的臺灣本土語言節目。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學校推廣本土語言課程的時候,有沒有機會也邀請學校老師,透過文化部開啟跟教育部合作的專案,把台語台、客語台、原民台等相關本土語言的節目作為開發教案的內容依據,有沒有可能? |
發言片段: 18 |
史部長哲:關於這個部分,我想我們可能會後跟教育部了解一下,看他的作法是怎麼來進行,這當然是一個好事。 |
發言片段: 19 |
陳委員培瑜:好,麻煩文化部跟教育部開會之後,請問部長認為大概多久可以提供給我們辦公室一個簡單的整理,或者是討論後的一些決議呢? |
發言片段: 20 |
史部長哲:我想應該可以在一個月之內…… |
發言片段: 21 |
陳委員培瑜:一個月之內? |
發言片段: 22 |
史部長哲:但是我要講,這個關鍵其實不在文化部啦! |
發言片段: 23 |
陳委員培瑜:在教育部? |
發言片段: 24 |
史部長哲:對。 |
發言片段: 25 |
陳委員培瑜:可是我們還是希望文化部友善釋出這個資源,告訴教育部,然後請教育部轉告這些熱心、願意設計並分享教案的老師們,可以以台語台、客語台、原民台這些本土語言節目作為校內本土語言教材很重要的內容參考。 |
發言片段: 26 |
史部長哲:好。 |
發言片段: 27 |
陳委員培瑜:那就請文化部在一個月內提供相關的報告,好嗎? |
發言片段: 28 |
史部長哲:好。 |
發言片段: 29 |
陳委員培瑜:以上,謝謝文化部,謝謝部長,謝謝主席。 |
發言片段: 30 |
主席:請洪委員孟楷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520 |
---|---|
meet_id | 委員會-10-7-22-7 |
speakers | ["張其祿","萬美玲","林宜瑾","張廖萬堅","陳秀寳","林昶佐","陳靜敏","鄭正鈐","吳思瑤","黃國書","鄭麗文","高金素梅","廖婉汝","楊瓊瓔","陳培瑜","洪孟楷","鄭天財Sra Kacaw","李德維","孔文吉","邱志偉","蔡易餘","范雲"] |
page_start | 461 |
meetingDate | ["2023-03-29"] |
gazette_id | 1123601 |
agenda_lcidc_ids | ["1123601_00008"]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文化部部長史哲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23601_0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