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86

發言片段: 0
張委員其祿:(9時49分)次長,今天其實何其有幸,因為我跟次長是來自同一個學系,但是我也必須要直說,其實次長接這個職位真的是任重道遠,坦白說,我知道高教的問題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好好解決,問題真的很多,你在這個時機點接任這樣的職位,其實有好多好多的問題,尤其像私校,我覺得現在幾乎進入一個高教崩盤的開始,我們認真講確實是這樣,其實有很多很多教育界的先進提出意見,比如說清大的賀陳弘前校長,當時他說我們整個高教是不是有大學自治的問題、學雜費調整的問題、公私合併的問題;曾經擔任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的周景楊校長說國立大學不會倒,但是可能會平庸化;甚至臺大的陳維昭前校長也說現在整個就是政府結構性的誤人子弟。我自己也是來自高教界,其實我必須承認一個事情,就是我們現在都在提問題,但是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有很大的責任,因為一來我們自己現在就在裡面,二來當然我們知道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解決。我也很直白的說,我們知道一個複雜的問題要得一個簡單的解方可能也沒有那麼容易,從整體的社會也看到今天有很多很多的現象,像這篇新聞就是有政大的教授乾脆要去澳洲打工,因為他買不起房子等等。
剛才張廖萬堅委員、陳秀寳委員也談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張廖委員講到薪資問題,當然我也要感謝教育部,我們認為還是要幫老師調整薪資,因為再不調真的是不行,但是我們也很清楚的知道,即使調整也是有它的極致,我們也都懂,你這個方案做下去之後當然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但是從長期結構性來看,我坦白說,今天其實我們的重點還是在於,整體有這麼多龐雜的問題,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終極在結構上的部分?比如說賀陳弘校長所講的,像這些事情,我們有什麼機制能夠更好地解決,這就是今天進行這個專題報告的原因。當然其實教育部也很辛苦,在目前這個結構之下,教育部常常要照顧這麼多的大學,但是我們有時候自己都必須說我們要幫他們想解方、要出題,譬如說高教深耕,我今天不是質疑高教深耕沒有成效,我不是在講這件事,我反而要講的就是,你看這麼重大的一個方向,我們教育部好不容易把它想出來了,但是就會有問題:是不是每個學校都適合執行、是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執行得很好。
我們再來看下一頁,你看這裡寫的每一位都是當過臺成清交這些學校的校長,像張懋中校長也說搞到最後就變成「教育部大學」,為什麼呢?因為就是政府出題,那每一個學校去給答案。我想次長也很清楚,其實認真講起來,大學是不是應該跟政府很近,我們從最基礎的教育理念的思考上,其實我們本來都應該很審慎,甚至講白一點,大學搞不好在概念上其實應該是獨立的,因為我們講大學自主,它要怎麼樣才能自主,當然就是要像一些獨立機關一樣,對獨立機關我們常常講軍公教要退出它嘛!所以你看,現在教育部出題做了這些事情,大家也都抱怨我們現在很僵固,尤其是公立大學就像公務機關一樣,所以這種公教不能分離、薪資不能彈性,甚至在它的內部治理上,也可能受限於整個公務體系,所以整體來講,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花一點時間談一下今天這個論述,我們要仔細思考一下,是不是到了一個時間,該把這個結構打開一些?
我們需要有公共性,我強調大學需要有公共性,因為大學是個正的外部性,次長是經濟專家更是清楚,它有正的外部性,所以當然要有公共的挹注,但是它又要維持它的自主,認真講,我排這個專報題目的想像,或者是心中想的、希望的,如果大學能夠更自主一點,比如說公法人,其實公法人不是公立學校,這是不一樣的概念,當然也可以有一點純公的系統也沒有關係。另外,本來我們就有私校系統,其實在國外,我舉一個我自己以前留學的例子,像在加州,它是很明確的三個系統,一個是私校系統,像南加大,而公立UC是公法人系統,其實公法人系統的學費不見得比私校收費便宜,最後還有一個純公的,就是California State的系統,他們各自扮演它的角色。
我們也知道公法人當時在日本,其實他們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我們知道這不是一蹴可幾。當時日本是在1997年推這件事,說實話,1998年我們也就在做這個事了,日本他們弄了7年終於把包括東大、京都大等等這些非常重要的日本的學校推向這個制度了,結果我們反而是在金門大學、成大試辦,算是一個試辦,所以我只能這樣講,我先講完我這個論述,是不是真的這個結構性,如果只有往這個方向走了之後,包括公私要怎麼合併,那個機制才存在,包括公教要怎麼分離,也存在,也包括整個大學能夠更彈性自主,這些事情也就比較能夠迎刃而解,會不會在結構上,我們現在大學的問題太多了,但是我們要問,有沒有一個結構解?這個部分要請次長回答一下。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劉次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劉次長孟奇:非常謝謝召委,首先要感謝召委安排今天這個專報,我們在今天的書面報告,藉著這次專報做了非常詳細的整理,從89年一直到現在的過程,簡單來講,我們從89年到94年的一次推動,其實最後是在立法院、在大院被擋下來。而下一次,103年那一次是在大學自己被擋下來,都不是在教育部被擋下來,這個經驗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要去推動公法人化有三個非常重要的面向,第一個是要充分共識,這個共識牽涉到整個社會共識和校內共識;第二個是要充分的資源,因為充分的資源、大量的資源才能克服退撫、公教分離,還有很重要的,國家跟公法人化後的大學之間的資源挹注問題;第三是配套,因為我們國家現有的包含會計、審計這些法一旦退場,那不能留一個真空期,也就是說,大學自主要建立在大學有辦法自律規範填補上去,這樣的法規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它是不是具一個成熟度?大概整個關鍵是這三個,而且特別是有沒有充分的資源跟配套又回頭影響共識,所以為什麼在104年以後改走校務基金的設置,跟改走所謂的配套的校務資訊的公開,關於這三個,基本上,過去是先走這邊,我們現在的社會條件是否成熟?跟這些條件是不是成熟?可能還是回過頭來借助當初的經驗,看看有沒有辦法再克服當初遇到的難題。
發言片段: 3
張委員其祿:謝謝次長。應該是這樣講,也許現在也是一個轉捩點,為什麼?因為認真講,現在很多大學是撐不住的,我們今天先談的是公的部分,其實私的部分,確實也不太撐得住,剛才為什麼我們會有華夏科大這樣的性質?其實我們有更多那些專輔學校,甚至現在都急著想要捐給國家或是怎麼樣,我覺得也不是說現在不是一個契機,因為有時候不是由政府解決,而是市場機制解決了,但也不是壞事,既然剛好走到這個境界,而且現在有剛才我講的,有這麼多結構性的問題,有時候我覺得教育部也不見得一定要自己為難自己,好像一定把這個責任承擔得這麼重,但是比照法人之後,認真講,反而是一個解套機制,也就是說,讓這些大學,次長剛才講的那些配套當然是需要的,也需要有共識,我這樣講好了,比如說,我知道當時成大是由下而上,這個困難在哪裡,可是我們也必須直說,我們自己是教授,也都很清楚,現在反正退休金已經被砍得很差了,既然已經很差了,說不定要改成比較好的制度之後,說不定要操作績效好,退休金會更好,所以搞不好現在反而是個契機,因此我覺得壞的timing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搞不好是好的,所以應該是這樣講,我們今天的專報,在大學法的修法上也不是說不能做這個,其實我自己也有提新修正版本,到時候會送上來。其實反而是按照原來教育部的想法,也就是在大學法裡面增訂,比如說國立大學得為公法人這樣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個也可以去思考,這本來就是早期教育部自己曾經的一個想像,所以我是建議,雖然這個時機不好,但是關於這件事,雖然我們今天有得到一些你們提供的資料,但還是請教育部對這件事更審慎研議一下,也就是從頭再去思考往法人化這個方向,說實話,我剛剛為什麼特別要舉出日本的例子?人家跟我們是在同一個時間開始談這件事,結果人家已經成功了,而我們過了25年卻一事無成,所以我覺得你們還是去思考一下。我想次長也很瞭解,這搞不好是制度解,如果制度解對了,說不定我們很多其他高教相關的議題就會迎刃而解了,這個制度解是不是要有效的來做一下?還是請教育部再花三個月的時間更審慎去思考,尤其像大學法,如果是「得設公法人」,這個是不是也很可行?這個部分就大家一起來努力,好不好?謝謝次長、謝謝主席。
發言片段: 4
劉次長孟奇:好,謝謝。
發言片段: 5
主席(張委員其祿):請黃委員國書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6
meet_id 委員會-10-7-22-15
speakers ["張其祿","張廖萬堅","陳秀寳","吳思瑤","黃國書","鄭正鈐","陳靜敏","廖國棟Sufin‧Siluko","林宜瑾","范雲","萬美玲","王婉諭","陳培瑜","陳椒華"]
page_start 313
meetingDate ["2023-05-10"]
gazette_id 1120752
agenda_lcidc_ids ["1120752_00007"]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銓敘部、財政部列席就「如何在制度上提 升公立大專院校治理效率,並強化大學自主及管理彈性,以增進高等教育競爭力」進行專題報 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0752_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