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219

發言片段: 0
鄭委員正鈐:(10時15分)謝謝主席今天安排如何在制度上提升公立大專院校治理效率並強化大學自主及管理彈性,以增進高等教育的競爭力,這個主題坦白說其實很廣。
事實上我看到教育部提出來的報告當中,把問題說到了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問題,第二個是公立大學人事及財務彈性的問題,第三個是公私立大學整併的問題。其中特別提到的公立大學法人化,你的報告裡面也很清楚講到,其實之前在103年時曾經想推,可是後來感覺是失敗了,沒有繼續往下走,針對這個部分,可不可以請政次稍微說明,我們現在再度提這個狀態,是不是教育部打算要再繼續推公立大學法人化?
發言片段: 1
主席:請教育部劉次長說明。
發言片段: 2
劉次長孟奇:今天我們提出的這三個主題是依照教文委員會的指示來做回應的,所以並不是我們要提出而做這樣的方向。此外,我們在書面報告中有陳述,89年到94年時的確曾經試圖在大學法修法時放進這個議題,但是在立法院並沒有過;103年的是一個試辦計畫,但是那時候金門大學跟成大到校務會議的時候也沒有通過,所以這個狀態……
發言片段: 3
鄭委員正鈐:所以今天特別提到公立大學法人化其實是因為教文委員會的要求,所以你們提出來,並不是教育部打算要繼續往下推,不是嘛!
發言片段: 4
劉次長孟奇:對。
發言片段: 5
鄭委員正鈐:OK!那我再繼續問,坦白說目前臺灣的高教問題非常多,有學者專家就直接提到幾個點,我把它特別提出來。第一個是多元入學背離社會公平正義;第二個是高教資源嚴重不足,質量失衡;第三個是國際競爭力衰退。針對這個部分,政次有沒有什麼樣的看法可以回答?因為這三個問題事實上是外界及教育界大家普遍關心的,你認為這三個問題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發言片段: 6
劉次長孟奇:在多元入學,包含像特殊選才及繁星推薦,其實應該對於促進城鄉平衡及流動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大家比較在意的可能是申請入學跟分發入學之間的平衡。以教育部的立場,我們現在在申請入學與分發入學的比率已經定住了,基本上我們也不再作任何劇烈地變動,至於到底是申請入學或分發入學,哪一種可能比較不利或比較有利,老實說這有爭議,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
發言片段: 7
鄭委員正鈐:這三個問題都很大,所以我特別提出來,因為這是臺大前教授陳維昭在上個月的研討會當中特別提出來的幾個重點領域,因為有很多細節,我想之後有機會,您再跟本辦提出一個很詳細的說明,因為這幾個問題都很大。我再把它細化時就發現,從公立教育預算當中來看,今年度教育預算大概1,400億元,其中花在公立大學補助大概有475億元,占整個教育預算的34%,補助在私立大學的部分大概有259億元,大概占整個教育預算的18%。我們也看到所有大專院校當中,公立大專院校大概有47所,私立大專院校大概有108所,結果我們看到公私立教育資源的分配其實有很明顯的差異,但這不是表示公立大學的教育預算就很夠,因為大家都喊不夠。
我們再看普遍大家認為臺灣最好的三所大學─臺大、清大、陽明交大,看到這三所學校的預算時,臺大也認為他們預算不夠,清大也認為不夠,陽明交大也認為不夠,可是我們發現,在我們認為最好的大學當中,預算其實還是產生很大的落差。我整個統計出來,清大的預算大概只有臺大的39%,陽明交大的預算大概只有臺大的47%;若用人數來算,因為大家也許會覺得臺大人特別多,所以他們預算都是正常的,但我後來算起來,臺大的學生人數大概有3.3萬人,清大有1.8萬人,陽明交大加起來大概有二萬多人,所以清大加陽明交大的人數算起來大概有3.8萬。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狀態,臺大的學生人數大概只有清大跟陽明交大加起來的86%,可是清大跟陽明交大得到的補助預算數只有臺大的86%,也就是以人數來說,臺大人數相較於清大跟交大加起來是少一點的,可是在預算上面來講,清大與陽明交大加起來大概只有臺大的86%。
我要講的其實並不是臺大的預算很多,而是臺大也不覺得他們多,清大、交大也不覺得他們足夠,所以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今天在針對這個議題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們要怎麼幫臺灣高教找到出路?要讓高教找到比較好的出路就是錢嘛,錢從哪裡來?我後來查了,在大學自治的概念之下,教育部確實也在做一些事情。我們就想到了,2021年剛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讓運動產業感覺活化起來,所以我現在想的情況是怎麼樣讓臺灣高教也能夠鬆綁?讓教授是不是能夠參與企業經營?我發現教育部也做了,比如在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裡面有適度鬆綁,另外就是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也有一些鬆綁,它讓一些教授可以參與投資,科學技術基本法裡面也有類似的鬆綁。
我要講的情況是,可是這樣感覺是不夠的,所以你會發現所有的學校他們都在唉沒有錢,那我們是不是能夠透過更進一步的鬆綁,甚至有沒有可能推出一個高教產業發展條例?假設發展這樣的條例能夠讓學校更鬆綁,也許學校可以參與到一些企業發展跟經營,讓教授也能夠投入,適度的回饋到學校體制當中。這1部分是不是有可能?請政次做具體回應跟說明。
發言片段: 8
劉次長孟奇:如委員所說,其實我們在過去也將剛才所說的設法加以鬆綁,如果要做進一步更大層面的,可能我們還必須跟主計、人事再商量,畢竟現在大學不是法人模式,所以到底它在目前的公務機關模式可以到什麼地步,牽涉到的應該不只教育部法規,但是這我們再來研議,也需要跟其他部會……
發言片段: 9
鄭委員正鈐:這就是我為什麼一開始問說是不是你們提到法人化,其實是有打算這麼做,因為如果公立大學也法人化,也許對於我剛剛講的那些部分就更容易做,如果現在公立大學還算是公務單位機關,私立大學是法人化,有沒有可能從私立大學去鬆綁?
再跟您報告一個數字,在117年時,私校體系預計大概會有50所高校要被迫退場,有200所以上的中小學會被迫退場。我們看107年到117年的高中畢業人數,10年幾乎每年都少1萬人左右,去年的新生人口只剩13.9萬,我們很難預計等到這一批人他們要入大學的時候,大學還有多少人數?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怎麼樣讓他們找出路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讓高校能夠進行更大幅度的產學合作,讓他們能夠更符合市場、產業的機制,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活路。否則以目前的情況,現在的法條規定綁著,到時候就是所有的私立大學都會走到死胡同,所以他們很希望能夠進一步的鬆綁,讓他們有更大的機會面向市場,為自己找活路,也為臺灣的高校找活路。次長覺得這樣有沒有可能?你們可以針對這個方向進一步去努力。
發言片段: 10
劉次長孟奇:跟委員報告,我們在私校方面比較沒有像在公校一樣有這些約束,所以他們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是比較需要譬如經濟部等部會來協助他們跟業界去強化這個連結,這個我們再來看看怎麼努力。
發言片段: 11
鄭委員正鈐:OK,因為很多私校的校長跟董事會都跟我反映,他們覺得目前教育部相關的規定還是很多,讓他們沒有辦法真正的面向市場,可是他們看到這個狀態,他們覺得他們已經走到死路裡面去了,所以他們需要有更大的空間。因此這個部分希望次長也能夠進一步瞭解,然後有機會到辦公室來,我們再跟你做進一步的細節說明。
發言片段: 12
劉次長孟奇:好。
發言片段: 13
鄭委員正鈐:最後一點,我看到最近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裡面有一個新的提議,認為從103年之後,教育部針對高中的自學跟實驗教育是有補助的,可是對於國中與國小的自學跟實驗教育卻是沒有補助的,所以是不是針對國小、國中的自學跟實驗教育能夠予以補助?次長是否可以給予支持?
發言片段: 14
劉次長孟奇:跟委員報告,這部分好像現在國教法修法中,在進行協商,教育部到時候會再看那邊的協商結果。
發言片段: 15
鄭委員正鈐:所以協商結果可能針對國中、國小的自學跟實驗教育是可以給予補助的,比照高中的部分?
發言片段: 16
劉次長孟奇:我現在不敢確定,我只能說目前國教法是屬於在協商。
發言片段: 17
鄭委員正鈐:是有在做,因為這個東西大家已經在公民參與平臺中提出來了,就表示有這樣的需求。坦白說,因為新竹縣市的實驗教育其實非常多,但有很多家長也希望能夠讓小朋友自學,所以我們也希望讓這些自學跟實驗教育的小朋友能夠得到跟一般在公立學校的小朋友同樣的教育資源,好不好?我們從這方面繼續努力,謝謝。
發言片段: 18
劉次長孟奇:謝謝委員。
發言片段: 19
主席:待會在廖國棟委員質詢後休息5分鐘。
請陳委員靜敏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56
meet_id 委員會-10-7-22-15
speakers ["張其祿","張廖萬堅","陳秀寳","吳思瑤","黃國書","鄭正鈐","陳靜敏","廖國棟Sufin‧Siluko","林宜瑾","范雲","萬美玲","王婉諭","陳培瑜","陳椒華"]
page_start 313
meetingDate ["2023-05-10"]
gazette_id 1120752
agenda_lcidc_ids ["1120752_00007"]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教育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銓敘部、財政部列席就「如何在制度上提 升公立大專院校治理效率,並強化大學自主及管理彈性,以增進高等教育競爭力」進行專題報 告,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20752_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