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382
發言片段: 0 |
---|
林委員宜瑾:(10時35分)院長早。從以前到現在,很多民眾都以為核電是臺灣發電占比最多的,而且還認為臺灣好像隨時會缺電或者正在缺電,但事實上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從一些數據來看,以2022年的占比來說,燃煤是最高的,是42.07%,燃氣是38.81%,再生能源是8.27%,燃油是1.54%,水力發電是1.06%,核能才占8.24%,所以很顯然核電並不是主要的發電來源。可是很多民眾其實不瞭解電從哪兒來、發電是什麼,所以他們當然就會有很多的質疑,特別是質疑未來的電價會不會越來越高,或者反對臺灣的能源轉型。 |
剛才張其祿委員也有提到,近幾年來很多人在討論所謂的小型核電廠SMR的議題,我們知道有許多國家正在試驗,可是我們很清楚其實技術都不成熟,更遑論穩定發電了。有一些風聲傳出台積電也想要蓋,或者郭台銘也有提出一縣市一小型核電廠這種概念,引發很多民眾的議論。很多民眾真的不曉得SMR是什麼,甚至以為SMR已經可以做到核融合,可是無論在哪個國家,我們都很清楚知道,核融合在目前都沒有辦法成功穩定發電,根本無法立即應用在發電上。 |
最近在網路上我們看到幾篇有關SMR的文章及論述,比如綠色和平有一篇文章有破解這樣的迷思,他們認為SMR並不是一個能解決能源轉型的好方法,不但安全性不足,燃料的取得也比較困難,而且會產生更難處理的核廢料,發電成本更高。所以我想請院長以您的專業來說明所謂的SMR到底在臺灣可不可行,或者它真的能幫助能源轉型的目標嗎?我覺得這些必須加以釋疑,請院長回答。 |
發言片段: 1 |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
發言片段: 2 |
廖院長俊智:林委員早。關於這方面,SMR仍然是國際上正在開發的技術,並不是完全成形的技術,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說法、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討論漸漸出現,未來它對能源轉型的貢獻仍有待觀察。由於在這方面研究比較多的可能是陳于高主任,能否請陳主任來說明? |
發言片段: 3 |
林委員宜瑾:好。 |
發言片段: 4 |
主席:請中研院環變中心陳主任說明。 |
發言片段: 5 |
陳主任于高:我簡單跟委員報告,SMR現在已經有很多影響的探討,所以有關於核安全及核廢料的處理已經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結果。單就核廢料來講,大家探討出來的成果其實是差了15倍到20倍,因為它還沒有實際的應用,所以這方面都需要關注。它是不是將來會變成我們的選項呢?如果科技發展到我們可以接受的時候,也許可以,但是現階段國內並沒有這樣的研究能力,我們就是關注國際的發展,我想就足夠了。 |
發言片段: 6 |
林委員宜瑾:好。再來我想跟院長再聊聊去碳燃氫的發電方式,這好像是院長的專業。為了達到2030非核家園及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臺灣勢必需要開發更多的低碳電力。我們看到中研院有一項以院長為首的Alpha去碳計畫正在進行中,中研院研究去碳燃氫的發電方式,有機會可以讓臺灣的發電逐步達到減碳目標的發電方式,所以我想瞭解一下這項計畫的進度及期程。據我們瞭解,它的發電有兩種方式的轉換,第一種叫做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第二種叫做燃料的轉換,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不再詳述。 |
中研院現在的團隊研發去碳燃氫技術已經可以用最少的能源來穩定裂解,將40%的甲烷裂解成氫氣及碳黑。台電及中研院好像也有簽了減碳及綠能合作的備忘錄,會先將去碳燃氫的技術應用在小型的發電機組。今年2月好像台電也開始在高雄的興達電廠試驗混氫5%的發電,不知道就廖院長的瞭解,這個去碳燃氫的試驗的狀況如何?未來這個發電方式是穩定、可行的嗎?如果是可行的,預計要多久才會大規模地取代現行傳統燃煤、燃氣的發電方式? |
發言片段: 7 |
廖院長俊智:這部分也是我們積極在開發、研究的項目,目前仍然是審慎樂觀、積極進行當中,所以對於您問及未來是不是穩定可行,我們保持樂觀但審慎的態度,我們要趕快很小心地開發,也跟業界、特別是台電或其他的公司合作,儘量把這個規模化,唯有規模化,我們才能夠測試它是不是可以穩定、成本效益如何等等,我們都非常積極來進行當中。 |
發言片段: 8 |
林委員宜瑾:預計多久? |
發言片段: 9 |
廖院長俊智:這確實是很困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希望越快越好,在可見的未來就能夠達到。至於達到多少,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儘量越快越好、越多越好。有一個好處是去碳燃氫的技術並不是全有或全無,可以小量地試作,剛開始可能是5%,然後是10%、15%、20%等等,並不是一下子全部可以改,所以有這個好處。 |
發言片段: 10 |
林委員宜瑾:所以現在興達電廠這個計畫其實run得還不錯? |
發言片段: 11 |
廖院長俊智:正在討論當中,真正的機組要能夠上機,還要到今年年底才能看到是否可以上機,那是我們跟興達電廠合作的計畫…… |
發言片段: 12 |
林委員宜瑾:2月才剛開始合作? |
發言片段: 13 |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正在排除各種不同的困難當中,所以現在不能說是已經完成了或是已經沒有困難,就是因為有困難,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達成,我們要很小心、很謹慎地跟台電合作,但是我們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
發言片段: 14 |
林委員宜瑾:好,我們期待中研院能持續研究好的發電方式,讓臺灣的能源轉型能夠更順暢,讓我們一起為淨零碳排努力,謝謝院長。 |
發言片段: 15 |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
發言片段: 16 |
主席:現在休息5分鐘。 |
休息(10時43分) |
繼續開會(10時48分) |
發言片段: 17 |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 |
請鄭委員麗文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102 |
---|---|
meet_id | 委員會-10-7-22-17 |
speakers | ["范雲","蘇巧慧","鄭正鈐","陳秀寳","張廖萬堅","吳思瑤","黃國書","高金素梅","張其祿","林宜瑾","鄭麗文","萬美玲","陳培瑜","鍾佳濱","陳椒華","陳靜敏"] |
page_start | 45 |
meetingDate | ["2023-05-18"] |
gazette_id | 1125801 |
agenda_lcidc_ids | ["1125801_00003"]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一、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二、審查 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 算有關中央研究院主管預算(公務預算)解凍案4案;三、審查(一)行政院函請審議「太空發展法 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二)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三) 委員萬美玲等19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四)委員謝衣鳯等19人擬具「太 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五)委員陳明文等20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 案」案、(六)委員陳秀寳等21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七)委員張廖萬堅 等17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八)時代力量黨團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 條文修正草案」案、(九)委員吳思瑤等17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十)委 員林宜瑾等21人擬具「太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十一)委員賴品妤等17人擬具「太 空發展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案、(十二)委員蘇巧慧等32人擬具「太空發展法部分條文修正草 案」案、( 十三) 委員萬美玲等16 人擬具「太空發展法增訂第十八條之一及第十八條之二條文草 案」案、(十四)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太空發展法第十八條之一、第十八條之二及第二十二條條 文修正草案」案;四、審查(一)行政院函請審議「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三十一條之一、第三十 一條之二及第四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案、(二)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三 十一條之一、第三十一條之二及第四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案 |
agenda_id | 1125801_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