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437
發言片段: 0 |
---|
林委員宜瑾:(10時45分)謝謝主席,有請部長。 |
發言片段: 1 |
主席:好,請部長。 |
發言片段: 2 |
史部長哲:委員好。 |
發言片段: 3 |
林委員宜瑾:部長好。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南構築了熱蘭遮城,是臺灣跟世界交會的重要時間點,明年剛好滿400年,所以2024年對臺南來說,不論在時間或是空間上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臺南身為一座古都,400年來見證了這個土地歷經殖民、族群衝突、合作,以及至今我們力求的共生共榮;就文化面向來看,我們既有歷史深度,也讓我們未來有更多的想像。 |
去年初「台南400」系列的籌備活動就已經開跑,明年有臺灣燈會、臺灣文博會,還有臺灣設計展都會在臺南舉辦,我知道文化部同時也加碼要補助1億元,來支持「台南400」的相關展覽、研發、研究跟推廣。我想請部長說明一下,針對明年臺南這一系列的文化盛會,文化部要怎麼樣協力或是有怎麼樣的規劃?請簡單說明一下。 |
發言片段: 4 |
史部長哲:是,謝謝委員。我想臺南作為臺灣整體的移民開發,當然是有它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1624年,也就是400年前,是臺灣在大航海時代首次登上世界舞台的一個很重要的年份,我想我們不是在特別彰顯一個特定的時間,但是要彰顯它的特別意義。為什麼我們會從文化資產的角度,願意再特別支持臺南更多的經費?是因為我們希望共同跟臺南一起來善盡作為臺灣一個很重要的歷史現場以及歷史教室的責任,我們希望透過這樣一系列的策展,讓臺灣好像上一堂自己國家的歷史課,而且應該是必修的嘛。 |
發言片段: 5 |
林委員宜瑾:是。 |
發言片段: 6 |
史部長哲:對,所以這個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像臺史博等等其實都一直積極地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
發言片段: 7 |
林委員宜瑾:好,所以加碼這1億元其實是…… |
發言片段: 8 |
史部長哲:我們最主要是要扣緊文化資產跟1624年相關歷史的論述跟策展。 |
發言片段: 9 |
林委員宜瑾:好,瞭解。 |
發言片段: 10 |
史部長哲:至於像其他比較慶典式的活動可能就不是文化部的職責。 |
發言片段: 11 |
林委員宜瑾:好,瞭解。 |
剛剛有很多委員提到文博會,文博會剛剛閉幕,不論是人潮或是交易額皆有很大的突破,我想這個總參與人數60萬,確確實實是讓大家看到所謂臺灣文化產業的創造力跟消費力,光是舉辦IP授權商展的花博爭豔館就創造相當壯觀的排隊人潮;同時這次的文博會我們也促成500場以上一對一國內外的買家媒合會,交易金額也超過1億元。所以明年在臺南,我們期待是不是有更亮眼的成績,部長,你有信心嗎? |
發言片段: 12 |
史部長哲:謝謝委員的提醒,不過我也必須要說明,剛剛也有很多委員在垂詢,我想這一個代表臺灣文化實力的展,既是市場展,也是一個消費性的策展,我今天不管是到高雄還是臺南,我們不能違背以及妨礙它原本的任務,所以我們到臺南首要就是考慮到整個國際市場展的任務達成,事實上臺南也有新的展覽館,以及高鐵的便利性,而且現在臺南在科技上的國際化也沒有人質疑這些問題,我們怎麼把它轉化成文化的國際化,我想是這次文博在臺南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我覺得這不只是文化部的責任,我也希望臺南市政府能一起有責任感、使命感來完成,不然到臺南就反而減損文化首都的實力跟形象,這也不好,所以我很直率地講,整個國際市場展到臺南是重中之重,其他的文化策展作為歷史教室等等方面,我反而很有信心,臺南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歷史現場,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先來面對我們的短處,也認清我們的強項,大家共同來完成。 |
發言片段: 13 |
林委員宜瑾:好,OK。今年文博會的文化策展主要展區在空總,而藝術銀行是亮點之一,藝術銀行今年迎接10週年,辦理藝術銀行計畫是文化部長期以來很重要的業務,平均每年有100位以上藝術家的作品被藝術銀行購藏,在這次文博會的展覽期間,本席看到很多關心文化跟藝術的社群又或是個人都給予藝術銀行相當正面的評價跟期待。可是當民眾有所期待,參展的藝術品相當精彩,策展人也相當用心把這些藝術家10年之間的變化精煉成文字的時候,我覺得身為指導單位的文化部是否有善盡督導跟協力的責任?藝術家邱承宏的「繡燕」是這次參展的作品之一,照片可能看得不是那麼清楚,可是顯明警語「禁止跨越」的黑色展臺上其實是布滿腳印的,昨天有問過文化部,得到業務單位的回應是推測展場人太多,所以觀眾不小心踩上去。 |
部長,布滿展臺的鞋印是否可能造成作品意涵的變動?又或者是讓民眾觀感不佳?未來如果遇到相同的情況要怎樣處理?就算藝術家本人不計較,但為了藝術銀行的門面,我覺得文化部可以不計較嗎?如果連這場專為藝術銀行而設計的展覽都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作品,我們如何讓大眾及更多的藝術家信任藝術銀行在辦理這些藝術品租賃的過程中,真的能因應個別空間或給予個別作品最好的展覽、展示嗎? |
發言片段: 14 |
史部長哲:謝謝委員的提醒。我想自我安慰是說人太多了,但我認為臺灣民眾參展的文明程度其實滿高的,所以我就會比較苛責,希望主辦單位藝術銀行未來在現場的維護應該要更嚴謹。因為我覺得臺灣民眾的觀展禮儀基本上是足夠的,所以是不是相關的警語或維護所造成的誤解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們當然很遺憾,我會責成所有的部門以此為警惕,謝謝。 |
發言片段: 15 |
林委員宜瑾:最後跟部長討論這次文化部的預算編列,剛剛也有很多委員提到,最受關注的部分就是「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行政院已經核定100億分4年執行,今年的預算占30億。我們來看看這筆預算,當然我們第一個想像可能是要推動我國的影視音產業發展,可是看起來不只如此,我們全面性關照藝術、出版、文創、影視音、文化科技、文化外交等六大面向的政策,不過今天時間有限,我先就國際臺劇的第一次徵案來跟部長聊。這次臺劇徵案的實際考量面向相當周延,也深具野心,我們整合來自文化部的補助,還有來自文策院的投資,不僅要求作品具備市場性,也要有明確的國際行銷規劃,當然也鼓勵國際合作。 |
不過根據媒體的報導,有人質疑在前瞻預算的挹注下,公視已經能拍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天橋上的魔術師」或「斯卡羅」等劇,為什麼還需要黑潮計畫?面對這樣的質疑,文策院蔡董事長回應說,因為公視終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如果能孵化好IP再技轉給民間製作,不但能達成公視孵化、培育這些原生題材的公共性目的,也能讓民間的戲劇公司做出面對大眾、具有市場性的作品,對臺劇的長遠發展是有幫助的。部長,你身為這個黑潮計畫很重要的推手,你認同蔡董事長的觀點嗎?針對蔡董事長提出這樣的方向,你有什麼樣的規劃? |
發言片段: 16 |
史部長哲:謝謝委員的關心。關於委員剛剛所舉的幾個例子,我們面臨的狀況是公共電視是在電視臺產業時代下的產物,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在網路全球化、OTT的狀況之下,事實上電視臺跟OTT、全球網路化還是有些不太一樣,電視臺也面臨很大的考驗跟挑戰,所以原本的公共電視或是大家所關心的輔導金制度等等並沒有改變,我們沒有把它取消或減少金額,它都可以依照原本的計畫走。黑潮計畫就是要面對新的數位國度時代、打國際盃的戰爭,所以這二者是不衝突的,我們其實更鼓勵公共電視除了繼續自製節目以外,如果能開發好的內容產業並且技轉,這也很好。事實上,這次「人選之人」就是公共電視首次跟外界合作,它的首播不在公共電視。 |
發言片段: 17 |
林委員宜瑾:對,是在Netflix。 |
發言片段: 18 |
史部長哲:這表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其實媒體的環境是在改變的,內容不再跟播放平臺完全捆綁在一起,我們臺灣關鍵的是內容,我們希望全世界看到我們的內容,至於在哪個平臺,我倒覺得可以讓它市場化、自然發展。 |
發言片段: 19 |
林委員宜瑾:好,OK,謝謝,一起加油。 |
發言片段: 20 |
史部長哲:謝謝。 |
發言片段: 21 |
林委員宜瑾:謝謝部長、謝謝主席。 |
發言片段: 22 |
主席:好,謝謝。 |
接下來請張其祿委員質詢。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182 |
---|---|
meet_id | 委員會-10-8-22-2 |
speakers | ["鄭麗文","陳秀寳","張廖萬堅","黃國書","鄭正鈐","吳思瑤","林宜瑾","張其祿","鍾佳濱","范雲","高金素梅","陳培瑜","陳椒華","萬美玲","陳靜敏"] |
page_start | 129 |
meetingDate | ["2023-10-04"] |
gazette_id | 1126601 |
agenda_lcidc_ids | ["1126601_00004"]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文化部部長史哲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26601_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