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111

發言片段: 0
林委員昶佐:(9時30分)主席,我們請徐委員長。
發言片段: 1
主席:委員長請。
發言片段: 2
徐委員長佳青:林委員早安。
發言片段: 3
林委員昶佐:委員長早安,我想關於一些預算的問題,我們明天審查的時候再一起來討論,今天我還是繼續跟委員長聊一下,就我看到的一些資訊跟數字,有關僑生部分的比例問題。我們看僑生技職專班學員的入學人數跟僑居地的分布統計資料,從107到112學年度,當然這中間雖然有遇到疫情,但是總人數還是從1,500人一直增加到快2,500人,所以整個當然是上升的趨勢。不過這個比例看起來,跟大家過去對僑生主要的國家,這些他們來自於……最多還是來自馬來西亞,以前大家的感覺是這樣,但是現在看起來不太一樣,最多是印尼、越南、緬甸的學生,而從馬來西亞來的只占入學人口不到百分之二,只有42人而已。針對這個部分的主要原因,僑委會的看法是什麼?
發言片段: 4
徐委員長佳青:是,謝謝林委員,委員的觀察確實非常敏銳。我們從去年決定在今年開辦並擴大產攜專班之後,今年其實我們的產攜專班進來的人數已經高達4,500人左右,確實在人數上以印尼拔得頭籌,緬甸也快速增加,原本其實是越南最多,這幾年由於這幾個國家的人口紅利及相關的教育量能不足的情況下,加上本會提供非常多的誘因,因此吸引非常多的學生紛紛從印尼地區跟緬甸地區來臺,菲律賓跟泰國也逐漸有在增加的趨勢,這一部分也得利於我們在當地的僑臺商,大家大力的協助,進行招生作業,國內包括我們的技術型高中及科技型大學,也都強化這些具有人口紅利的國家,積極在進行招生作業,事實上由於本國在技術量能方面以及培養人才方面,對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結構趨勢之下,確實從過去的馬來西亞轉變成其他的國家。
跟委員報告,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根據我們的研究瞭解,馬來西亞的人口數約為3,000萬,他現在所進用的外勞人數,有登記的人口已經400萬,加上未登記的這些人口,其實整體的外勞使用已經逼近700萬之多,而且在馬來西亞的華裔人口家庭裡面也面臨少子化的問題,所以在該國60所獨中方面,他們在5年前就已經開始招收印度裔跟馬來裔的學生,所以顯見華裔學生人口數是大量在下降,因此,在這樣的人口結構改變之中,我們將招生方向,做了一定程度的努力跟調整,所以馬來西亞的部分,還是集中在一般大學入學這部分,馬來西亞這部分還在持續增加,但是產攜專班的部分,他們因為人口數在往下掉,所以比較沒有來臺灣進行這一方面的學習。
發言片段: 5
林委員昶佐:因為其實我也認同這樣的調整,尤其是剛才委員長的意思是馬來西亞它的人口紅利,其實現在也面臨少子化的問題,所以它自己裡面的學制也在改變,包括它本來的華文體系學院,現在也變成大學,它也必須要想辦法去吸引更多的人,此外包括另外一個問題,可能委員長比較不想直接提起的就是馬來西亞跟中國的關係,包括中國其實也很努力的在爭取馬來西亞的學生等等。
發言片段: 6
徐委員長佳青:是。
發言片段: 7
林委員昶佐:所以因為這些原因,我們開始針對跟我們在那邊的臺商有很密切來往的國家來做,這變成是我們的一個重點,我也覺得這很有道理,所以我又回過來看,我們從這些海外招生宣導說明會裡面的比例看起來,我個人認為馬來西亞所占的比例還是有點多啦!因為如果我們整個策略開始改變,譬如印尼,包括泰國要重視,菲律賓也要重視、越南只有兩場而已,馬來西亞6場,所以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整個策略上面,我們因應他們的人口結構、他們的國情改變、教育體制的改變,以及跟中國關係的變化,我們開始要有一些改變,我個人是認為第一、我們不用想要去跟中國搶,看他要搶什麼學生,我們就硬要跟他們搶,因為大家的需求不一樣,中國有中國的需求,我們有我們的需求,我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市場,我們不用他搶什麼我們就要下重本下去,不是以前在那邊搶僑團的時代啦。
發言片段: 8
徐委員長佳青:是。
發言片段: 9
林委員昶佐:我們應該就是自己發展自己的需求。
發言片段: 10
徐委員長佳青:是。
發言片段: 11
林委員昶佐:所以我認為慢慢的調整,如果馬來西亞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學生來源的國家,我們是不是可以慢慢調整?而且剛才委員長也有講到,我們的預算就是這麼少,老實說每年都沒有辦法編更多,所以在有限的預算裡面去運用,是不是未來有可能會這樣開始去思考海外招生資源的調整?
發言片段: 12
徐委員長佳青:確實如同林委員所說的,我們從113年度開始,確實會因應著各國的人口變化,調整我們的招生方向,尤其在今年跟去年招生員額多的地方,我們會強化這一方面的宣傳效益,所以印尼會是我們最大的一個重點區,其次包括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都是我們最重加強的。其實我們也還是相當重視馬來西亞,不過馬來西亞的區塊比較不是產攜合作專班的型態,它是一般大學畢業生的這種邏輯,其實就一般大學生的部分,馬來西亞到臺灣留學的人數其實還是在上升的。
發言片段: 13
林委員昶佐:那也可以交給教育部嘛。
發言片段: 14
徐委員長佳青:這部分就是我們跟教育部一起合作在努力的部分,而且臺灣有很多大學尤其是國立的很多好的大學,也都到馬來西亞的60個獨中去吸納最優秀的頂尖人才,所以現在臺灣在吸納人才方面,是希望能夠重質不重量,讓頂尖人才能夠來臺灣受到最高等的教育,那麼在產攜方面,我們是希望能夠擴大跟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合作,一方面也幫他們培育未來的人才,當然也歡迎他們留在臺灣為我所用,所以在招生的面向上,確實如同委員所指示的,我們明年度是往這些方向來發展,所以資源配置上也一定會做這樣的改變。
發言片段: 15
林委員昶佐:我們也看到這些人回到母國以後,他們也期待可以在那邊的臺灣企業工作,比較穩定,所以我們等於也是在替我們自己的企業培養人才,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很好的。
發言片段: 16
徐委員長佳青:是。
發言片段: 17
林委員昶佐:最後剩一點時間我要跟委員長講一下i僑卡,i僑卡其實就等於僑胞卡2.0,我只用一點時間提醒委員長,就是我有看到我們要推行i僑卡的一個原因是要逐步建構僑務大數據資料整合平台,當然會希望針對我們的海外僑胞做一個比較清楚、有系統的整理,但是因為i僑卡到現在也只有五萬多人持有,我是認為不用特地一直要去強化它的人數,因為如果從2017年開始推估,說有兩百多萬的僑胞,我們的推估方法是說臺澎金馬的人出去以後,包括他們的子弟、他們的後代,我們都要算進來,對於那一些人,我們做這個人口普查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講起來他們到僑居地第二代、第三代以後,最後認同那個國家也很正常啊,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有意義的資料庫,我希望用在那些很願意積極參與臺灣事務的僑胞,這樣就好了,我們不要為了衝那個數量去做。
發言片段: 18
徐委員長佳青:完全同意。
發言片段: 19
林委員昶佐:我的意思是我們要有意義的量,我們現在估一個兩百多萬,如果硬要拼到兩百多萬裡面的五十萬人……
發言片段: 20
徐委員長佳青:委員,事實上我們也做不到。
發言片段: 21
林委員昶佐:如果陷入那個數字迷思,大家最後衝那個數量沒意義啊!因為人家在那裡落地生根了,在那裡久了本來就會認同那個國家。
發言片段: 22
徐委員長佳青:主要i僑卡是希望提供多元的服務管道。
發言片段: 23
林委員昶佐:這個部分就是跟委員長交流,我們在這部分衝數量,如果是認同臺灣的,大家願意來用,我們當然歡迎,但是不要變成盲目的去追逐一個數字,那個數字我們永遠都追不到而且沒意義啦。
發言片段: 24
徐委員長佳青:是,感謝委員指點。
發言片段: 25
主席:謝謝林委員。
接下來請江啟臣委員詢答。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20
meet_id 委員會-10-8-35-11
speakers ["廖婉汝","林昶佐","江啟臣","羅致政","吳斯懷","劉世芳","邱臣遠","王定宇","林靜儀","楊瓊瓔","何志偉","陳以信","蔡適應","趙天麟"]
page_start 261
meetingDate ["2023-11-15"]
gazette_id 1128701
agenda_lcidc_ids ["1128701_00003"]
meet_name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一、審查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僑務委員會主管收支機密及公開部分(僅詢答);二、 審查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關於僑務委員會主管信託基金(僅詢答): (一)莊 守耕公益基金、(二)受理捐贈僑生獎助學金及艱困地區僑民學校師資輔助金基金
agenda_id 1128701_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