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瑤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

時間: 0
Start Time End Time Text
00:00:02,486 00:00:04,472 好,謝謝致安姐,好久不見來,請那個院長
00:00:10,495 00:00:11,836 2個題目當然就是科技顧問制度下頁
00:00:39,155 00:00:56,710 院長您當然很清楚台灣現在希望能夠擴大多一個選項新增一個移工來源就是在現行的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之外我們希望能夠延攬印度人才到台灣來而事實上印度移工1800萬人在全球各國都在搶
00:00:57,851 00:01:21,089 您非常熟悉的以色列近期要再擴大開放包括臨近的韓國已經洽簽MOU那日本已經簽署完畢所以因應世界的缺人荒搶人潮台灣已經不是超前部署台灣只是要迎頭趕上那院長您知道嗎下一頁中研院有網紅欸
00:01:23,451 00:01:25,012 你知道這一位研究員嗎?你認識他嗎?
00:01:28,975 00:01:54,470 您有看他的YT頻道嗎?沒有您可以去看一下這位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印度籍的研究員他利用他的平台介紹了非常多他以一個印度在台灣的研究人員他理解的台灣社會然後台印之間的文化交流很值得大家一看大家幫他幫推一下按個讚小鈴鐺定期
00:01:55,570 00:01:57,511 臺灣有5千位優秀的印度籍的研究員.在臺灣的頂尖大學.或者是相關的頂尖的領域.
00:02:12,839 00:02:14,201 中央研究院院長
00:02:27,560 00:02:28,480 研究人員你知道嗎?
00:02:43,927 00:03:12,472 我們還有當然博士後研究員也有不少但是這個數字我現在沒有辦法所以我秀出來我很怕你講下去你講錯因為這個是我用最新的數字幫你們整理出來的目前呢中研院的外國高階人才有794位外籍的那印度的博士生有162位所以每五位就有一位那如果以研究人員的話是兩位人文組一位然後那個數理組一位
00:03:13,152 00:03:36,608 所以五分之一就有一位喔下一頁那以他們研究的領域51%是數理科學領域48%是生命科學領域然後兩位是人文社會領域所以說印度人確實他在理工背景的這個專才是為世界所稱許那院長你覺得我們印度的朋友在這裡表現如何
00:03:37,789 00:04:06,159 我本人有過去有兩位印度學生表現都非常傑出是是是所以我想印度學生學者跟他的工程師科學家的全世界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那全世界百大企業裡面有非常多這個CEO都是印度籍的IBM現在的CEO是印度籍印度裔的
00:04:06,579 00:04:06,599 是。
00:04:30,158 00:04:49,291 謝謝院長,下一位,您講得非常好現在世界各國位居重要的優秀人物CEO印度一的非常多,您剛講IBM是嗎?是Google的執行長董事長印度一Microsoft的執行長董事長印度一拜登2023提名的世界銀行的行長
00:04:49,991 00:04:51,071 最後主席再30秒就好下一頁
00:05:09,059 00:05:20,446 所以我非常謝謝我們的科技顧問制度在本席努力的在讓他重新催生上路了那去年12月15號那院長你也是當中重要的參與的人士聚焦於半導體AI這個chapter做出了三個重要的結論
00:05:27,671 00:05:29,552 我非常肯定您要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下一頁最後一個提問是我有要求國客會第一階段聚焦在半導體跟AI以及淨零科技當然對
00:05:48,559 00:05:55,833 但是每年一次的科技顧問制度.我們要為下一次.在更vision的看待.我們要擴大領域.跟擴大討論的面向.請您進一步提供更多的.
00:06:00,776 00:06:00,796 吳思瑤議員
00:06:21,039 00:06:21,299 李卓人議員
00:06:36,289 00:06:36,849 致恩主席 您人真好 謝謝 謝謝大家
公報發言紀錄

發言片段

lineno: 568

發言片段: 0
吳委員思瑤:(11時27分)謝謝志恩姐,好久不見。請院長。
發言片段: 1
主席:院長。
發言片段: 2
廖院長俊智:委員好。
發言片段: 3
吳委員思瑤:很開心回娘家,我還是會維持我一貫的溫柔,雖然當了黨鞭有的時候比較不能那麼溫柔,但是面對理性、專業的同仁,我一定都是非常尊重。我今天聚焦於印度人才,到底是燙手山芋人人推還是各國瑰寶人人愛、人人搶?第二個題目當然就是科技顧問制度。
院長,您應該很清楚臺灣現在希望能夠擴大、多一個選項、新增一個移工來源,就是在現行的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之外我們希望能夠延攬印度人才到臺灣來。事實上印度移工1,800萬人在全球各國都在搶,您非常熟悉的以色列近期要再擴大開放,包括鄰近的韓國已經洽簽MOU,那日本已經簽署完畢,所以因應世界的缺人荒、搶人潮,臺灣已經不是超前部署,臺灣只是要迎頭趕上。院長,您知道嘛,中研院有網紅耶!
發言片段: 4
廖院長俊智:知道。
發言片段: 5
吳委員思瑤:你知道這一位研究員嗎?
發言片段: 6
廖院長俊智:知道。
發言片段: 7
吳委員思瑤:您認識他嗎?
發言片段: 8
廖院長俊智:沒有,不認識。
發言片段: 9
吳委員思瑤:你有看他的YT頻道嗎?
發言片段: 10
廖院長俊智:沒有。
發言片段: 11
吳委員思瑤:您可以去看一下,這位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印度籍研究員利用他的平台介紹了非常多他以一個印度在臺灣的研究人員所理解的臺灣社會以及臺印之間的文化交流,很值得大家一看,大家幫推一下,按個讚、小鈴鐺訂起來,OK,這是我們中研院的網紅。而他在裡頭也身歷其境地提出,臺灣有5,000位優秀的印度籍研究員在臺灣的頂尖大學或者是相關的頂尖領域攻讀或者是任職,這個影片是他2020年的,在臺灣工作的1萬名印度人,他做了很詳細的分析,目前在中研院到底有多少印度籍的研究人員,你知道嗎?
發言片段: 12
廖院長俊智:請孟處長。
發言片段: 13
孟處長子青:報告委員,我們現在大概有五、六十名博士班學生是印度籍的,目前正在我們的國際學程就學當中;當然博士後研究員也有不少,但是這個數字我現在沒有辦法馬上記得,謝謝。
發言片段: 14
吳委員思瑤:所以我秀出來,我很怕你講下去會講錯,因為這個是我用最新數字幫你們整理出來的。目前中研院的外國高階人才有794位外籍的,印度籍的博士生有162位,所以每5位就有1位,如果以研究人員的話是2位,人文組1位、數理組1位,所以是五分之一,每5位就有1位喔!以他們研究的領域,51%是數理科學領域,48%是生命科學領域,然後2位是人文社會領域,所以印度人確實在理工背景的專才是為世界所稱許,院長你覺得我們印度的朋友在這裡表現如何?
發言片段: 15
廖院長俊智:我本人過去有2位印度學生表現都非常傑出,所以我想印度的學生、學者跟工程師、科學家在全世界的表現大家是有目共睹,全世界百大企業裡面有非常多CEO都是印度籍的,IBM現在的CEO是印度裔的,灣區很多很多創業的或是事後經營的也都是印度裔的,所以印度籍,我們不是因為籍貫,而是因為這是一個有很長文化背景的國家,它當然會產生很多非常優秀的人才。
發言片段: 16
吳委員思瑤:好,謝謝院長,您講得非常好,現在世界各國位居重要的優秀人物CEO中,印度裔的非常多,您剛剛講了IBM,是嘛?
發言片段: 17
廖院長俊智:是。
發言片段: 18
吳委員思瑤:Google的執行長、董事長,印度裔;Microsoft的執行長、董事長,印度裔;Biden2023提名的世界銀行的行長,印度裔,所以我們要向社會說去污名化、去歧視化,我們要歡迎更多的移工,臺灣要作為一個移民多元友善的國家,不要去給予印度優秀的人士不應當有的歧視化的標籤。
所以我非常謝謝我們的科技顧問制度在本席努力之下,再讓它重新催生上路了,去年12月15號,院長也是當中參與的重要人士,聚焦於半導體AI這個chapter作出3個重要的結論,淨零科技也作出了3個重要的結論,樣樣項項都是臺灣科技發展非常重要定錨、定方向的內容,我非常肯定,您要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一個提問,我有要求國科會第一階段聚焦在半導體跟AI以及淨零科技當然對,但是每年1次的科技顧問制度,我們要為下一次再更vision地看待,我們要擴大領域跟擴大討論的面向,請您進一步提供更多的意見,因為國科會現在要再把8位國內外都很優秀的顧問extend到其他的領域,您有沒有什麼樣具體的建議?
發言片段: 19
廖院長俊智:我想這個要擴大參與的範圍,比如說我們要適度延攬國內外適度領域的專家,您在這一頁寫到是不是有一些也有人文背景的……
發言片段: 20
吳委員思瑤:人文科技或是我一直在說的科技文化。
發言片段: 21
廖院長俊智:對,就是全面跟臺灣的社會發展將來的……
發言片段: 22
吳委員思瑤:更相關。
發言片段: 23
廖院長俊智:對,相關的議題都要納入。
發言片段: 24
吳委員思瑤:因為時間到了,我只有4分鐘,也謝謝志恩姐給我多的時間,這個未來你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到底要extend、您也同意要再extend,不管是在領域跟成員都要再extend,至於哪些方面更符合臺灣的、更有vision的,我們再來討論。
發言片段: 25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發言片段: 26
吳委員思瑤:謝謝志恩主席,您人真好,謝謝,謝謝大家。
發言片段: 27
主席:你現在講我人真好不知道對我是加分還是負分。
接下來游顥委員、游顥委員、游顥委員。
徐欣瑩委員、徐欣瑩委員、徐欣瑩委員。
何欣純委員、何欣純委員、何欣純委員。
鍾佳濱委員、鍾佳濱委員、鍾佳濱委員。
葉元之委員。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92
meet_id 委員會-11-1-22-4
speakers ["柯志恩","洪孟楷","羅廷瑋","吳沛憶","葛如鈞","林宜瑾","陳秀寳","郭昱晴","萬美玲","張雅琳","吳春城","陳培瑜","謝衣鳯","范雲","吳思瑤","葉元之","林倩綺"]
page_start 341
meetingDate ["2024-03-20"]
gazette_id 1131701
agenda_lcidc_ids ["11317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31701_00005